第五章 行程问题
一、基本方程运算
路程 = 速度 x 时间
例 一列火车经过两个隧道和一座桥梁,第一个隧道长600米,火车通过用时18秒;第二个隧道长480米,火车通过用时15秒;桥梁长800米,火车通过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
- A. 20秒
- B. 25秒
- C. 40秒
- D. 46秒
解析 假设车长为 米,速度为 m/s,则 , ,解得 m/s , m。桥梁长为800米,所以降低一半速度通过的话需要时间 秒,选择D选项。
二、比例关系
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例 小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从家中步行去上班,走了路程的 之后,他又前行了2分钟,这时他发现尚有四分之三的路程,问小李以该速度步行到单位还需多少分钟?
- A. 15
- B. 20
- C. 30
- D. 40
解析 发现尚有四分之三的路程,说明已经走了路程的四分之一即 ,所以小李在2分钟内前进了 的路程,所以剩下 的路程需要 分钟,选择 C。
方程法 解题思路
设从家到单位的全程为 米,步行速度 。
-
已知条件转化为方程
- 先走了 的路程:。
- 又走了 2 分钟:。
- 此时剩余的路程为全程的 :。
-
列式求总路程
根据条件 ,解得:
-
求还需时间
路程不变,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例【模版题】 甲乙两车相约从a地前往120公里外的b地,甲车上午八点准时出发,乙车晚出发五分钟,却早到五分钟,且两车的速度之比为8:9,则两车的时速相差了多少千米/小时?
- A. 8
- B. 9
- C. 10
- D. 11
解析 速度比为8:9,所以时间比为9:8,相差 分钟,所以甲开了90分钟,乙开了80分钟,所以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相差 ,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
设未知量
- 甲车速度 ,乙车速度 。
- 甲车用时 小时,则乙车用时 小时。
- 已知距离 ,速度比 。
-
列时间关系式
- 乙车晚出发 5 分钟( 小时),早到 5 分钟( 小时),因此
-
用速度比转化为时间比
因此
-
联立求
-
计算两车速度
-
求速度差
例【较难】 小王每天以 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车到单位上班,如果速度提高 ,则可以提前10分钟到单位;如果以原速度骑行2千米后再提速 ,也可以提前10分钟到达。问小王家距离单位多少千米?
- A. 5.4
- B. 7.2
- C. 8.5
- D. 9.6
解析 速度提高 即前后速度比为5:6,路程相同所以时间比为6:5,减少了10分钟,所以原来需要60分钟,现在需要50分钟。后来提速 ,速度比为10:13,则时间比为13:10,减少了10分钟,所以原来需要 分钟,即已经骑了 分钟是2千米,所以总路程 千米,所以选择B。
方程法
设
- 小王的原速为 (千米/小时)
- 小王家到单位的距离为 (千米)
-
只把速度提升 20% 时 提升后速度为 。 提前 10 分钟= 小时。
于是
因此,距离数值等于原速度的数值(单位相同,均为 km)。
-
前 2 km 按原速骑,随后提速 30% 时
- 前 2 km 用时 小时
- 剩余 km 用时 小时 同样提前 10 分钟:
两边同乘 (因为 ):
把第一步得到的 代入:
把分数化成整数系数(乘以 78,最小公倍数):
-
验证
- 原速 km/h,原行程时间 h (=60 min)。
- 方案1:提速 20% → 速度 8.64 km/h,时间 h (=50 min),提前 10 min。
- 方案2:前 2 km 用时 h ( min);后 5.2 km 用时 h ( min)。总时间 h (=50 min),同样提前 10 min。 两种情形均满足条件,说明求得的距离是正确的。
三、相对运动
题目中给出的速度都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系的速度,如果我们换参照系为题中某个运动的对象,题目经常会变得更加简单。
相对速度的计算
- 当运动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
- 当运动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
例 小李向东奔跑,每秒5米,小王向东奔跑,每秒4米,则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是?
- 因为方向相同,所以相对速度
如果小李本来在小王西侧100米,那么100秒后相距多少米?
- 因为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 ,所以经过100s,小李会靠近100米,相距 米。
例 小李向东奔跑,每秒5米,小王向西奔跑,每秒4米,则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是?
- 因为方向相反,所以相对速度
如果小李小王本来相距100米,那么100秒后相距多少米?
- 因为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 ,所以经过100s,小李相对小王多跑出去 ,会相距 米。
当行程问题中出现多个对象、对具体位置点没有限制时,可以多运用相对运动思想,减少运动个体,简化思维。
例【模版题】 小贾和小李在某400米圆形冰场滑冰,小贾从A点出发顺时针以6米/秒的速度滑行,小李从A点对应直径的另一端点B出发逆时针以4米/秒的速度滑行。问10分钟内他们会相遇几次?
- A. 15
- B. 16
- C. 17
- D. 14
解析 小贾小李相对速度 ,假设小贾不动,则小李10分钟一共滑行 ,由于小贾小李初始位置相距200米,所以首次相遇只需要200米,后面每次相遇需要一圈400米,所以一共可以相遇 ,即15次,所以选择A。
方程法
关键量 | 计算 | 结果 |
---|---|---|
圆形冰场周长 | 题设给出 | |
A、B 两点弧长距离 | ||
相对速度 | ||
首次相遇时间 | ||
之后每次相遇间隔 |
-
相对速度 两人沿相反方向滑行,合速度为
-
首次相遇 初始弧长间隔是半圈 。
-
周期性相遇 每当相对位移再增加一整圈 时,二人再次重合。
-
10 分钟内相遇次数 10 分钟 。满足
最大 . 因此 共 15 次相遇。
四、追及问题
简单追及问题
例 甲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步行从A地前往B地,在甲出发90分钟时,乙发现甲落下了重要物品,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追甲,终于在上午11点追上了甲。问甲出发时间是上午几点:
- A. 7
- B. 8
- C. 9
- D. 10
解析 追及问题,观察三要素中出现了 、 、 ,需要计算 ,那么我们试图通过其他数据计算出所缺的。乙开始追赶甲时,两人相对距离 , ,所以 ,所以乙开始追赶时间为11:00 - 1:30 = 9:30,此时甲已出发1.5小时,所以甲出发时间为8点,所以选择 B。
追及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例【模版题】 有客、货、轿车三车在同一道路上同向匀速行驶,在某时刻,货车在中,客车在前,轿车在后,且三车间距相等。一分钟后,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过了1/2分钟,轿车追上了客车。问再过多少分钟,货车可以追上客车?
- A.
- B. 1
- C.
- D. 3
解析 三车起始间距相等,所以轿车客车相对距离是轿车货车相对距离的2倍,而追击用时是1.5倍,所以相对速度是 即 倍。赋值轿车客车相对速度为4,则轿车货车相对速度为3,所以客车货车相对速度为1,而客车货车相对距离与轿车货车相等,所以用时为轿车货车追及用时3倍即3分钟,所以还需要 分钟追上。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设定初始状态
- 取三车初始等间距为
- 设三车速度分别为
-
1 分钟后:轿车追上货车
-
再过 分钟(即 1.5 分钟处):轿车追上客车
由 (1)(2) 得
货车比客车每分钟快 。
-
货车追上客车所需时间
- 初始两车间距为
- 相对速度为
-
题问“再过多少分钟”
- 已经过去 1.5 分钟(轿车追上客车时)
- 还需
环形套圈问题
环形套圈问题中,速度恒定则每套一圈需要用时相同。
例【模版题】 师范大学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王鹏、李华、周可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围绕跑道分别慢跑、快跑和轮滑。已知三人的速度分别是2米/秒、6米/秒和8米/秒,问李华第4次超越王鹏时,周可已经超越了王鹏多少次?
- A. 6
- B. 7
- C. 8
- D. 9
解析 李华每次超越王鹏需要用时 ,所以第4次超越时,是在第400秒时,而周可每次超越王鹏需要用时 秒,所以400秒时,已经超越了 次,选择A。
方程法
-
确定相对速度
- 王鹏:
- 李华: → 相对速度
- 周可: → 相对速度
-
李华第 次超越王鹏所需时间 每当李华比王鹏多跑整整一圈(400 m)时就完成一次超越。
对于第 4 次超越:.
-
同一时刻周可相对于王鹏的位移
-
计算周可超越次数 每超越一次需领先整整一圈(400 m):
假设速度最慢的人速度为 0,使用相对速度可以进行快速计算
三人追及问题
多人追及问题可以以其中一位为参照系,研究相对速度与相对运动。
例【模版题】 甲乙丙三人从400米环形跑道的同一起点同时匀速跑步,已知甲乙两人绕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丙绕着跑道顺时针方向跑,起步40秒后丙与甲第一次相遇,再过了10秒后,丙与乙第一次相遇,此时甲乙相距多远?
- A. 100米
- B. 50米
- C. 20米
- D. 无法计算
解析 假设丙速度为0,则 , ,此时甲乙距离 米,所以选择A。
方程法 设甲、乙、丙的速度分别为
环形跑道全长为 m。 两人逆向跑时,第一次相遇的条件是它们相对走的路程恰好等于跑道长度。
-
第一次相遇(丙与甲)
-
第二次相遇(丙与乙)
由 (1)、(2) 得
-
50 s 时甲、乙之间的距离 在同一方向上跑步,甲、乙的相对位移为
取 s 代入 (3):
因为 ,这已经是两人之间的最短弧长。
五、相遇问题
例【模版题】 甲乙两人从相距10千米的地方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出发时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0千米,当狗碰到乙的时候就往回跑向甲,碰到甲的时候又折回跑向乙,如此反复。
当甲乙两人相遇时,狗跑的路程是:
- A. 10千米
- B. 12千米
- C. 15千米
- D. 20千米
解析
甲和乙的相对速度为
两人相距 10 km,所需相遇时间
狗整个过程中始终以 10 km/h 的速度奔跑,直至甲乙相遇为止。因此狗在这段时间内跑的总路程为
相遇过程中,保持速度不变 则行驶距离比=速度比
例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当甲车行驶到A、B两地距离的 处时,再前行50千米与乙车相遇。那么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 A. 210
- B. 215
- C. 220
- D. 225
解析
设 A、B 两地相距 千米。
- 甲车从 A 出发,速度 km/h。
- 乙车从 B 出发,速度 km/h。
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记它们行驶的相同时间为 小时。
-
甲车到达 处的时刻 甲车行驶的距离是 ,于是
此时乙车已行驶的距离为
因此此时两车之间的剩余距离(分离距离)为
-
甲车再前行 50 km 与乙车相遇 从上述时刻起,甲车继续以 50 km/h 行驶 50 km,需要
在这 1 小时内,乙车同样向前行驶
于是这 1 小时里两车一共缩短的距离为
而这正好等于它们当时的分离距离 。于是
例【模版题】 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从起点背向练习跑步。已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3米。当他们第4次相遇时,甲还需要跑多少秒才返回起点?
- A. 40
- B. 45
- C. 50
- D. 55
解析 甲乙速度比为5:3,第4次相遇总路程 米,所以甲一共跑了 米。1000米对于400米跑道来说是2圈半,即 米,此时距离起点还有 米,需要用时 秒,所以选择 A 。
方程法
-
相遇时间
- 两人背向而行,合速度
- 环形跑道长度 。
- 第 次相遇满足
- 第 4 次相遇:
-
相遇位置
- 甲在 200 s 内跑过的路程:
- 因为 1000 m = 2 圈 (800 m) + 200 m,故甲位于起点对面的 200 m 处。
- 乙跑 ,同样落在 200 m 处 (),两人相遇合理。
-
返回起点所需时间
- 甲距起点还剩半圈 。
- 用时
当他们第 4 次相遇时,甲还需要 40 秒 才能返回起点。
六、流水行船问题
:船只在静水条件下自身的速度 :水流速度 :船只顺流而下的速度 :船只逆流而上的速度
例【模版题】 甲驾驶一艘小船在河中匀速行驶,已知顺水行驶120千米,用时6小时;在同样的水流速度下,逆水行驶80千米用时8小时。则甲驾驶这艘小船在静止水面上行驶150千米需要()小时。
- A. 10
- B. 9
- C. 8
- D. 12
解析 顺水行驶120千米用时6小时,可知 ;逆水行驶80千米用时8小时,可知 。所以 ,所以静止水面行驶150千米需要 小时,所以选择 A 。
方程法
-
设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千米/小时)
- 河水流速 (千米/小时)
-
根据题意列方程
- 顺水:
- 逆水:
-
解方程组
-
求静水中行驶 150 km 的时间
例 一艘船从A地行驶到B地需要5天,而该船从B地行驶到A地需要7天。假设水流速度不变,那么船从A地漂流到B地需要多少天?(漂流即船速为0状态)
- A. 40
- B. 35
- C. 12
- D. 2
解析 往返路程相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比5:7,所以速度比为7:5,必然 ,所以 看作7份, 看作5份,总路程为 份,则漂流至B地速度为 份,用时 天,所以选择B。
方程法
-
设定符号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单位:千米/天)
- 河水流速 (单位:千米/天)
- A、B 两地间距离 (单位:千米)
-
列方程
- 顺水(A→B):
- 逆水(B→A):
-
消元求 与
-
求出距离
-
漂流时间(船速为 0,只有水流速度 )
例 一条客船往返于甲乙两个沿海城市之间,由甲市到乙市是顺水航行,由乙市到甲市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5海里。由甲市到乙市用了8小时,由乙市到甲市所用的时间是由甲市到乙市所用时间的1.5倍,则甲乙两个城市相距多少海里?
- A. 240
- B. 260
- C. 270
- D. 280
解析 因为逆流用时为顺流1.5倍,往返路程相同,所以顺流速度是逆流1.5倍,比例关系为3:2。考虑到 是 、 的中间项(等差数列关系), 的比例关系为4:5:6,所以 海里/h。所以甲乙两个城市相距 海里,所以选择A。
方程法
设: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海里/小时
- 逆流(顺流)时的水流速为 海里/小时()
- 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为 海里
顺水航行(甲→乙) 顺水时船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已知航行时间为 8 小时,所以
逆水航行(乙→甲) 逆水时船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已知逆水航行时间是顺水时间的 1.5 倍,即
于是
把 (1) 与 (2) 中的 相等,得到
代入 并化简:
把 代回任意一个距离式中求 :
例【模版题】 一艘轮船先顺水航行40千米,再逆水航行24千米,共用了8小时。若该船先逆水航行20千米,再顺水航行60千米,也用了8小时。则在静水中这艘船每小时航行()千米。
- A. 11
- B. 12
- C. 13
- D. 14
解析 两种情况出现了重复的相同部分,剔除相同部分可知20千米顺水航行用时与 千米逆水航行用时相等,则 ,即 。假设 , ,则 ,解得 ,所以 , ,所以 ,选择 B。
方程法 我们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千米/时),水流速度为 (千米/时)。则:
-
顺水航行速度:; 逆水航行速度:。
-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
为方便计算,设
解得
-
所以 。解得 。
因此,船在静水中的航速是 千米/时。
例【较难】 一艘维修快艇沿着河流逆流而上执行维修任务,快艇航行到途中某处时工具包掉进了河里,10分钟后,驾驶员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工具包丢失后立即返回追寻,已知水的流速为每秒1米,如果工具包会浮在水面上漂流,那么驾驶员将在距离丢失处()米的地方找回工具包。
- A. 640
- B. 900
- C. 1080
- D. 1200
解析 以水流为参照系,工具包的速度为 ,是静止的。快艇前10分钟逆流而上,相当于以静水速度 离开工具包;返回时顺流而下,相当于以静水速度 靠近工具包。速度大小不变,路程相同,所以回来依旧需要10分钟。所以找回工具包时,工具包已经漂流了 分钟,距离丢失处 米,所以选择 D。
方程法 设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m/s),水流速度为 m/s。
-
掉包到到达目的地间: 时间 min = 600 s。 快艇逆流继续行驶的距离:。 工具包随流下漂的距离:。
-
返回追包时: 起始时,目的地到包的位置相距
快艇顺流速度为 ,而包漂速为 ,相对追赶速度为
因此追上所需时间
-
相遇时包漂移的总距离:
答: 驾驶员将在距离丢失处 1200 米 的地方找回工具包。
七、等路程平均速度问题
L1段速度为 , 段速度为 ,若 则
常用调和平均数:10、12、15、20、30、60;缩小比例:2、3、6;3、4、6。
出题人往往会按照调和平均数组比例设置数据出题,但不可依赖,能蒙对是情分,会算是本分。
如等距离问题,一半路程速度为15,一半路程速度为30,则根据调和平均数比例关系我们可知整体平均速度为20
例【模版题】 小明开车去姐姐家的速度为30公里/时,开车回家的速度为60公里/时,则小明开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公里/时。
- A. 50
- B. 45
- C. 30
- D. 40
解析 小明从家到姐姐家来回路程相同,考察等路程平均速度。 ,所以选择D。注:调和平均数组比例:3、4、6,所以30、60的调和平均数为40,选择D
例【模版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到学校后,小明发现没带物理课本,立刻回家拿书,往返共用36分钟,假设小伟上坡速度为80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米/分钟,小伟家到学校有多远?
- A. 2400米
- B. 1720米
- C. 1600米
- D. 1200米
解析 若小明从家到学校上坡路程为L1,下坡路程为L2;则小明从学校回家上坡路程为L2,下坡路程为L1,所以往返路程中上坡总路程为L1+L2,下坡路程同样为L1+L2,则可以使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计算整体平均速度 ,总路程是 米,单程是1600米。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我们设家到学校的路分为两段:
- 上坡段距离为 (米),上坡速度为 80 米/分钟;
- 下坡段距离为 (米),下坡速度为 100 米/分钟。
去程耗时
返程耗时 返程时,原来下坡的路变为上坡,原来上坡的路变为下坡:
总耗时
合并同类项:
题中给出 分钟,因此
例 一条长146公里的山区公路分为上坡、平地和下坡三段,其中上下坡的距离相等。某越野车以上坡 ,平地 ,下坡 的速度行驶,跑完该条公路正好用时5小时,问该公路中的平地路程为多少公里?
- A. 40
- B. 55
- C. 66
- D. 75
解析 设上坡和下坡各为 公里,平地为 公里,则有
各段用时:
- 上坡: 小时
- 平地: 小时
- 下坡: 小时 总用时为 5 小时,故
将 代入:
两边同乘 300 得:
于是平地路程
答:该山区公路中的平地路程为 66 公里。
八、匀变速运动问题
(a)
(B)
路程 = v-t 图像下方与 x 轴形成的面积。
平均速度 =
总路程
总路程
例【模版题】 一辆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共20千米,用时20分钟,已知该车在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后开始匀减速,到乙地时速度恰好为0,问该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 A. 100
- B. 108
- C. 116
- D. 120
解析 假设最大速度为 ,则匀加速阶段从 ,平均速度 ,匀减速阶段从 ,平均速度 ,所以从甲到乙平均速度为 ,所以最大速度 ,选择 D 。
方程法 设:
- 全程距离 km,
- 全程时间 min h,
- 加速阶段用时 ,减速阶段用时 ,
- 最大速度为 ,
- 且假设加速和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对称过程),即 .
-
分段时间 由于全程由“匀加速 → 达到 → 匀减速”两段组成,且对称,有
-
分段路程
- 加速阶段从静止匀加速到 ,路程
- 减速阶段对称,也为 .
- 因此全程
-
求
例【较难】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此时司机开始以固定的加速度进行加速,加速后50秒内,汽车行驶了1公里。则汽车从开始加速,到加速至高速公路的速度上限120公里/小时需要多长时间?
- A. 100秒
- B. 125秒
- C. 150秒
- D. 180秒
解析 加速50s内平均速度即匀加速中间时刻(25s时)的速度 ,而初速度为 ,所以25s可以提高 ,现要从 提高到 ,需要提高 ,则需要 ,所以选择B。
方程法
- 初始匀速:
- 加速后 50 s 内行驶距离:
- 加速度保持不变(设为 )
1. 求加速度 在匀加速运动里
代入 :
计算:
2. 求达到最高限速 120 km/h 所需的时间 最高限速:
需要的速度增量
在匀加速情况下,所需时间
九、钟面问题
- 分针速度 ,即分针每分钟转动
- 时针速度 ,即时针每分钟转动
- 两者速度差为 ,利用此速度差可解决时钟上分针追及时针的角度、时间等追及类问题 ,比如计算从某一时刻起,经过多久分针能追上时针并重合等情况 。
例【模版题】 现在时间为4点13分,此时时针与分针成什么角度:
- A. 30度
- B. 45度
- C. 90度
- D. 120度
解析 4点13分,时针在4点出头一点,分针在不到3点位置(15分),两者间隔在一个刻度(30度)至两个刻度(60度)之间,所以角度在30度至60度之间,选项中只有 符合,所以选B。
详细计算 要计算4:13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按如下步骤:
-
分针角度 分针每分钟转6°,13分钟后:
-
时针角度 时针每小时转30°,每分钟额外转0.5°,4小时13分钟后:
-
夹角 取两者差的绝对值:
因此,此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48.5°。
例 上午11点40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度。
- A. 110
- B. 90
- C. 105
- D. 95
解析 11点整时,时针分针夹角为 ,因为分针、时针速度差为 ,所以经过 后,分针额外多转 ,分针顺时针方向领先 ,所以夹角为 。 换个思路: 11点40分,分针指向8,时针在11和12之间,偏向12。分针在 。时针在 。夹角是 。选择A。
详细计算
上午 11 点 40 分 时
-
分针走的角度
-
时针走的角度
两针之间的夹角为它们角度的差的绝对值:
因为 ,它就是较小的夹角。
答案: 。
例【较难】 小强同学吃完中饭发现他家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刚好垂直,且时针刚过12,分针刚过3,问时针和分针再次垂直至少要过()小时。
- A.
- B.
- C.
- D.
解析 当前分针顺时针方向领先时针 ,下次垂直需要分针顺时针追上并再次领先时针 ,所以需要分针额外走 ,分针时针速度差为 /分钟,所以需要用时 分钟 小时 小时,所以选择 B。
例【较难】 自中午12点以后,12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会有()次呈直角?
- A. 23
- B. 22
- C. 12
- D. 11
解析 在 12 小时内,时针与分针相互成 90°(即直角)的次数为 22 次。
推导简要说明:
- 分针转速为 6°/分钟,时针转速为 0.5°/分钟,二者相对转速为 5.5°/分钟。
- 当二者形成直角时,它们的相对角度为 90°、270°、450°…,即满足
- 由此求得
- 只要 。求解
- 故整数 可以取 ,共 22 个解。
因此,从正午 12 点起的 12 小时内,时针和分针会 22 次呈直角。
例【较难】 某伐木工6:00开始工作,将1根长木头锯成6段,锯完时发现时针、分针第一次重合。若该伐木工工作效率不变,现需将11根长木头均锯成5段,且8:00开始连续工作,则他将这些长木头锯完时的时间是:
- A. 11:30
- B. 12:48
- C. 13:00
- D. 13:15
解析
先求每锯一刀所用时间:
- 从 6:00 到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合的时刻,设经过 分钟:
- 将一根木头锯成 6 段需锯 5 刀,平均每刀用时
下一步:把 11 根木头各锯成 5 段,共需锯 刀,所用时间
从 8:00 开始加,结束时间为 。
故选 B. 12:48。
十、间歇行程问题
例【较难】 甲、乙从湖边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相反方向绕行。已知湖的周长为20千米,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和 。若甲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乙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那么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需用多少分钟()。
- A. 128
- B. 136
- C. 138
- D. 145
解析 甲乙每前进一段时间就休息一段时间,两人总周期不一致,考虑代入选项验证。选择中间位置选项B,136分钟验证。
- 甲的周期:60分钟走,5分钟休。136分钟内,甲经历了 。所以甲运动了 分钟,休息了 分钟。甲走了 千米。
- 乙的周期:50分钟走,10分钟休。136分钟内,乙经历了 。所以乙运动了 分钟,休息了 分钟。乙走了 千米。
- 总路程 千米,正好环绕一圈,所以136分钟时两人相遇,选择B选项。
详细模拟
- 把行走-休息规律换算成时间轴
时间段 (min) | 甲状态 | 乙状态 | 相对速度 (km/h) | 本段相对位移 (km) | 累计相对位移 (km) |
---|---|---|---|---|---|
0 – 50 | 走 | 走 | 10 | 8.33 | |
50 – 60 | 走 | 休 | 4 | 9.00 | |
60 – 65 | 休 | 走 | 6 | 9.50 | |
65 – 110 | 走 | 走 | 10 | 17.00 | |
110 – 120 | 走 | 休 | 4 | 17.67 | |
120 – 125 | 走 | 走 | 10 | 18.50 | |
125 – 130 | 休 | 走 | 6 | 19.00 | |
130 – 136 | 走 | 走 | 10 | 20.00 |
- 判定相遇条件
- 两人沿相反方向行走,当相对位移首次达到湖周长 20 km时,恰好在同一点相遇。
- 上表可见,累积到 130 min 已走 19 km,还差 1 km;相对速度 10 km/h,再走 h = 6 min 即可完成。
- 因此总用时 min,满足选项 B。
结论:两人再次相遇所需时间为 136 分钟。
例【较难】 夫妻二人绕周长400米的环形操场跑道健步走,从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同时出发,丈夫每分钟走100米,妻子每分钟走80米,两人都是每走200米停下休息1分钟,丈夫()分钟后可追上妻子并在一起休息1分钟。
- A. 39
- B. 40
- C. 41
- D. 42
解析
- 丈夫:走200米用时 分钟,休息1分钟。周期3分钟。
- 妻子:走200米用时 分钟,休息1分钟。周期3.5分钟。 丈夫要追上妻子,需要比妻子多走400米。 设时间为 分钟。
- 丈夫走的距离:
- 妻子走的距离: 需要 。 代入C选项41分钟:
- 丈夫:, 。运动时间 分钟。路程 米。
- 妻子:, 。运动时间 分钟。路程 米。
- 路程差 米。 同时,在41分钟时,丈夫刚跑完 米,是200的倍数,要休息。 个2分钟周期。第 分钟,处于休息时间。 妻子跑了 米,是200的倍数,也要休息。 个2.5分钟周期。第 分钟,处于休息时间。 所以两人在第41分钟追上并一起休息。选择C。
十一、发车问题
遇车次数 总用时:从第1辆车发车时间起,到最后结束时间。
例【较难】 甲、乙两站从上午6时开始每隔8分钟同时相向发出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相同,汽车单程运行需45分钟。有一名乘客坐6点16分从甲站开出的汽车,途中他能遇到几辆从乙站开往甲站的公共汽车?
- A. 6
- B. 8
- C. 11
- D. 12
解析 乘客坐的车是 6:16 从甲站出发,抵达乙站是 6:16 + 45分钟 = 7:01。 他要遇到从乙站开来的车。 这些车必须在他到达乙站前(7:01之前)从乙站发车。 乙站从6:00开始,每隔8分钟发车。发车时间点: 6:00, 6:08, 6:16, 6:24, 6:32, 6:40, 6:48, 6:56。 下一班是7:04,乘客已经到站了。 所以他会遇到以上8辆车。 但是,他需要和这些车在路上相遇。 最早从乙站出发的车是6:00,这辆车到达甲站的时间是6:45。乘客的车6:16才出发,肯定能遇到。 最晚从乙站出发的车是6:56,这辆车到达甲站的时间是 6:56 + 45 = 7:41。乘客在7:01到站,肯定能遇到。 所以他会遇到所有在7:01之前从乙站发车的车。 从6:00到7:01,一共61分钟。 发车次数:。但是发车时间是从0开始算的,所以是 。共8辆。选择B。
详细思路
- 设两站之间的路程为 ,公共汽车的速度相同,单程需 45 分钟。
- 以 6:00 为时间原点(),则
- 甲站的车每 8 分钟一班,离开时间为
- 乙站的车同样每 8 分钟一班,离开时间为
- 乘客坐的是 6:16(即 )从甲站出发的那班车,行程时间 45 分钟, 抵达时间为 (对应 7:01)。
- 设某辆从乙站在时刻 ()出发的车。 该车在任意时刻 的位置(以甲站为坐标原点)为
- 乘客所在的车在时刻 的位置为
- 两车相遇时 ,解得相遇时刻
- 为了真的相遇,必须满足 由上式可化简得唯一的限制条件是 考虑到 , 所以
- 因此,只要乙站的出发时刻不超过 61 分钟(即 7:01 之前),乘客的车必定会与之相遇。
- 乙站的发车时刻是每 8 分钟一次: 共 8 辆。
例【较难】 一条电车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分别是甲站和乙站,距离为 ,每隔5分钟有一辆电车从甲站发出开往乙站,全程要走20分钟,王先生从乙站出发,车速为 ,则王先生最多遇见多少次对向开来的电车?
- A. 4
- B. 5
- C. 7
- D. 10
解析 王先生到达甲站需要 分钟。 王先生从乙站出发时,甲站已经发出的车,只要没到乙站,王先生都能遇到。 甲站最早发出的,且王先生能遇到的车,是在王先生出发前20分钟发车的,它正好在王先生出发时到达乙站。 王先生在路上行驶10分钟。 总时间窗口是王先生出发前20分钟到王先生到达甲站这10分钟。 总时长是 分钟。 在这30分钟内从甲站发出的车,王先生都可能遇到。 发车间隔5分钟,所以发车次数是 。 但是发车问题是端点问题,遇车次数 ? 不对。 应该是在王先生出发时,已经在路上的车 + 王先生在路上时,新发的车。
- 已经在路上的车:电车走全程20分钟,发车间隔5分钟,所以路上有 辆车。
- 王先生路上10分钟,新发的车有 辆。
- 总共 辆。
- 如果王先生出发时,正好有一辆车到站,同时有一辆车发车,那么能遇到 辆?
- 设王先生出发的时刻为t=0。他在 t=10 到达甲站。
- 电车在 (k为整数) 从甲站出发。
- 要相遇,电车必须在王先生出发后(t>0)还没到乙站。
- 即电车的到达时间 . 是电车的出发时间。
- 也要在王先生到达甲站前(t<10)从甲站出发。即
- 所以 。
- 是5的倍数,所以可以是 。共5辆。
- 如果是最多,那么王先生出发时,正好有一辆车到站,出发时间是 -20。那就能遇到。
- 。共6辆。如果王先生到甲站时,正好有一辆车从甲站出发,出发时间是10,那么也算遇到。所以是7辆。 。共7辆。选择C。
详细思路 电车的速度
王先生的速度
王先生从乙站到甲站的时间
设王先生出发时刻为 ,则他行驶的时间区间为 。 一辆电车从甲站出发,要与王先生相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电车在王先生到达甲站()之前出发。
- 电车在王先生从乙站出发()之后才到达乙站。
设电车出发时刻为 。 条件1: 。 电车到达乙站的时刻是 。 条件2: 。 所以,王先生能遇到的电车,其出发时刻 满足 。 电车每隔5分钟发车,所以可能的出发时刻为: 。 共 7 辆车。
十二、换人坐车问题
①最短时间则两组同时抵达 ②同时抵达则步行路程与车来回路程比=速度比 ③如果同时抵达,两组人步行速度相同则步行路程也相同
--
例【较难】 甲、乙两班学生到离学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但只有一辆汽车,一次只能乘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尽快到达飞机场,两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先步行,同时出发,甲班学生在途中某次下车后再步行去飞机场,汽车则从某地立即返回接在途中步行的乙班学生,如果两班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速度是他们步行速度的7倍,那么汽车在距飞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学生,才能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飞机场?
- A. 1.5
- B. 2.4
- C. 3.6
- D. 4.8
解析 为了让两班学生同时到达,整个过程应该对称。甲班先坐车后走路,乙班先走路后坐车。他们走路的距离应该相等。 设步行速度为 ,汽车速度为 。 设甲班在距离起点 的地方下车,然后步行到终点。甲班步行了 的距离。 设乙班步行了 的距离后上车。 为了对称,乙班上车的地点距离起点为 ,甲班下车的地点距离终点也为 。所以 。 甲班下车点 距起点 。 汽车放下甲班后返回接乙班,相遇点为 。 从出发到在M点相遇:
- 乙班用时 。
- 汽车用时 。 所以 。 我们又有 。 所以 。 汽车返回接乙班学生的地方是D点,距离机场的距离是 。 所以是 4.8 km。选择 D。
详细解析 设学校为零点,机场在 24 km 处。记步行速度为 ,汽车速度为 。 设汽车载甲班到点 (距离起点 )后,甲班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乙班。 设汽车在点 (距离起点 )接到乙班。 为了让总时间最短,甲乙两班应同时到达。
- 甲班时间:
- 乙班时间:
汽车从D返回到M的时间: 。 汽车从出发到D的时间: 。 乙班从出发到M的时间: 。 必须有 。 所以 。
两班同时到达: 代入 : km。 km。 汽车在距飞机场 km处返回。
例【较难】 一群人游玩过后准备回家,但乘坐的两辆汽车中一辆突发故障,最后决定,将人分为A、B两组,A组人步行,B组人乘车,汽车行驶中途将B组人放下再返回来接A组人。已知路程全长150公里,A、B两组人步行的速度均为4公里/时,汽车行驶速度为48公里/时,若要保证全程耗费时间最少,则A组人步行的路程应为()公里。
- A. 12
- B. 15
- C. 18
- D. 20
解析 与上一题类似,要保证耗时最少,两组人应同时到达。 设步行速度 , 汽车速度 。总路程 。 设A组人步行了 公里后上车。 对称地,B组人坐车 公里后下车,然后步行 公里。 B组下车的点距离起点 。 汽车从该点返回接A组,相遇点距离起点为 。 相遇所需时间相等:
- A组步行时间:
- 汽车行驶时间: 。 A组人步行的路程为20公里。选择D。
详细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行程优化问题,其核心思想是“时间最短,则所有人同时到达”。如果任何一组人先到达,那么他们等待的时间就意味着总时间没有被最小化。
为了让A、B两组人同时到达终点,整个过程需要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A组人最开始步行的距离,应该等于B组人最后步行的距离。
让我们来设定变量:
- 总路程 公里
- 步行速度 公里/时
- 汽车速度 公里/时
- 设A组人步行的路程为 公里。根据对称性,B组人最后也要步行 公里。
现在我们来分析整个过程的时间线:
-
第一阶段:兵分两路
- A组开始步行。
- B组乘车前进。汽车行驶了 公里的距离后,在某个点放下B组人。
- B组下车后,开始向终点步行,他们需要步行的距离就是 公里。
- 汽车放下B组后,立刻掉头返回去接A组人。
-
第二阶段:汽车返回接A组
- 在这段时间里,A组人一直在步行,汽车则在返回。它们会在某个点相遇。
- 为了让总时间最短,这个相遇点必须是A组人步行路程的终点,也就是A组人总共只步行这一次。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式来求解 。关键点在于,从开始到A组人上车的那一刻,A组人所用的时间和汽车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
-
A组人用的时间:他们步行了 公里。 时间
-
汽车用的时间:汽车先载着B组行驶了 公里,然后掉头返回,直到遇到A组人。A组人走了 公里,汽车返回的距离就是 公里。 时间
因为时间相等,所以 :
现在,我们来解这个方程:
- 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48:
- 将 移到左边:
- 解得 :
因此,若要保证全程耗费时间最少,A组人步行的路程应为20公里。
验证:
- A组步行20公里用时: 小时。
- 在这5小时里,汽车:
- 送B组:行驶了 公里。用时 小时。
- 返回接A组:行驶了 公里。用时 小时。
- 汽车总用时: 小时。
- 在第5小时,汽车和A组在20公里处相遇,时间完全吻合。
- 之后,汽车载着A组行驶剩下的 公里,用时 小时。A组总用时为 小时。
- B组先乘车130公里(用时 小时),再步行20公里(用时 小时)。B组总用时也是 小时。
- 两者同时到达,方案成立。
正确答案是 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