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数量模版题
行程问题

第五章 行程问题

一、基本方程运算

路程 = 速度 x 时间

一列火车经过两个隧道和一座桥梁,第一个隧道长600米,火车通过用时18秒;第二个隧道长480米,火车通过用时15秒;桥梁长800米,火车通过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

  • A. 20秒
  • B. 25秒
  • C. 40秒
  • D. 46秒

解析 假设车长为 xx 米,速度为 vv m/s,则 600+x=18v600 + x = 18v480+x=15v480 + x = 15v ,解得 v=40v = 40 m/s , x=120x = 120 m。桥梁长为800米,所以降低一半速度通过的话需要时间 =800+12020=46= \frac{800 + 120}{20} = 46 秒,选择D选项。

二、比例关系

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小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从家中步行去上班,走了路程的 20%20\% 之后,他又前行了2分钟,这时他发现尚有四分之三的路程,问小李以该速度步行到单位还需多少分钟?

  • A. 15
  • B. 20
  • C. 30
  • D. 40

解析 发现尚有四分之三的路程,说明已经走了路程的四分之一即 25%25\% ,所以小李在2分钟内前进了 25%20%=5%25\% - 20\% = 5\% 的路程,所以剩下 75%75\% 的路程需要 2×75%5%=302 \times \frac{75\%}{5\%} = 30 分钟,选择 C。

方程法 解题思路

设从家到单位的全程为 DD 米,步行速度 v=80 米/分v = 80 \text{ 米/分}

  1. 已知条件转化为方程

    • 先走了 20%20\% 的路程:0.2D0.2D
    • 又走了 2 分钟:2 分×80 米/分=160 米2 \text{ 分} \times 80 \text{ 米/分} = 160 \text{ 米}
    • 此时剩余的路程为全程的 34\dfrac340.75D0.75D
  2. 列式求总路程

    剩余路程=D(已走路程)=D(0.2D+160)=0.8D160\text{剩余路程} = D - (\text{已走路程}) = D - (0.2D + 160) = 0.8D - 160

    根据条件 0.8D160=0.75D0.8D - 160 = 0.75D,解得:

    0.8D0.75D=1600.05D=160D=3200 米0.8D - 0.75D = 160 \quad\Longrightarrow\quad 0.05D = 160 \quad\Longrightarrow\quad D = 3200\ \text{米}
  3. 求还需时间

    剩余路程=0.75D=0.75×3200=2400 米\text{剩余路程} = 0.75D = 0.75 \times 3200 = 2400\ \text{米} 时间=剩余路程v=240080=30 分钟\text{时间} = \frac{\text{剩余路程}}{v} = \frac{2400}{80} = 30\ \text{分钟}

路程不变,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例【模版题】 甲乙两车相约从a地前往120公里外的b地,甲车上午八点准时出发,乙车晚出发五分钟,却早到五分钟,且两车的速度之比为8:9,则两车的时速相差了多少千米/小时?

  • A. 8
  • B. 9
  • C. 10
  • D. 11

解析 速度比为8:9,所以时间比为9:8,相差 5+5=105 + 5 = 10 分钟,所以甲开了90分钟,乙开了80分钟,所以甲的速度 =120 km1.5 h=80 km/h= \frac{120 \text{ km}}{1.5 \text{ h}} = 80 \text{ km/h} ,乙的速度 =90 km/h= 90 \text{ km/h} ,相差 9080=10 km/h90 - 80 = 10 \text{ km/h} ,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1. 设未知量

    • 甲车速度 vv_{\text{甲}},乙车速度 vv_{\text{乙}}
    • 甲车用时 tt_{\text{甲}} 小时,则乙车用时 tt_{\text{乙}} 小时。
    • 已知距离 s=120 kms = 120\ \text{km},速度比 v:v=8:9v_{\text{甲}} : v_{\text{乙}} = 8 : 9
  2. 列时间关系式

    • 乙车晚出发 5 分钟(112\frac{1}{12} 小时),早到 5 分钟(112\frac{1}{12} 小时),因此 t=t16 小时t_{\text{乙}} = t_{\text{甲}} - \frac{1}{6}\ \text{小时}
  3. 用速度比转化为时间比

    vv=89s/ts/t=tt=89\frac{v_{\text{甲}}}{v_{\text{乙}}} = \frac{8}{9} \quad\Longrightarrow\quad \frac{s/t_{\text{甲}}}{s/t_{\text{乙}}} = \frac{t_{\text{乙}}}{t_{\text{甲}}} = \frac{8}{9}

    因此

    t=89tt_{\text{乙}} = \frac{8}{9} t_{\text{甲}}
  4. 联立求 tt_{\text{甲}}

    t16=89t        19t=16        t=32 小时=1.5 小时t_{\text{甲}} - \frac{1}{6} = \frac{8}{9} t_{\text{甲}} \;\;\Longrightarrow\;\; \frac{1}{9} t_{\text{甲}} = \frac{1}{6} \;\;\Longrightarrow\;\; t_{\text{甲}} = \frac{3}{2}\ \text{小时} = 1.5\ \text{小时}
  5. 计算两车速度

    v=1201.5=80 km/h,v=98v=90 km/hv_{\text{甲}} = \frac{120}{1.5} = 80\ \text{km/h}, \qquad v_{\text{乙}} = \frac{9}{8} v_{\text{甲}} = 90\ \text{km/h}
  6. 求速度差

    vv=9080=10 km/hv_{\text{乙}} - v_{\text{甲}} = 90 - 80 = 10\ \text{km/h}

例【较难】 小王每天以 vv 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车到单位上班,如果速度提高 20%20\% ,则可以提前10分钟到单位;如果以原速度骑行2千米后再提速 30%30\% ,也可以提前10分钟到达。问小王家距离单位多少千米?

  • A. 5.4
  • B. 7.2
  • C. 8.5
  • D. 9.6

解析 速度提高 20%20\% 即前后速度比为5:6,路程相同所以时间比为6:5,减少了10分钟,所以原来需要60分钟,现在需要50分钟。后来提速 30%30\% ,速度比为10:13,则时间比为13:10,减少了10分钟,所以原来需要 13×103=130313 \times \frac{10}{3} = \frac{130}{3} 分钟,即已经骑了 601303=50360 - \frac{130}{3} = \frac{50}{3} 分钟是2千米,所以总路程 =2×6050/3=7.2= 2 \times \frac{60}{50/3} = 7.2 千米,所以选择B。

方程法

  • 小王的原速为 vv(千米/小时)
  • 小王家到单位的距离为 DD(千米)
  1. 只把速度提升 20% 时 提升后速度为 1.2v1.2v。 提前 10 分钟=16\dfrac{1}{6} 小时。

    DvD1.2v=16\frac{D}{v}-\frac{D}{1.2v}= \frac{1}{6} Dv(111.2)=16Dv16=16\frac{D}{v}\Bigl(1-\frac{1}{1.2}\Bigr)=\frac{1}{6} \qquad\Longrightarrow\qquad \frac{D}{v}\cdot\frac{1}{6}= \frac{1}{6}

    于是

    Dv=1D=v\boxed{ \displaystyle \frac{D}{v}=1 } \quad\Longrightarrow\quad D=v

    因此,距离数值等于原速度的数值(单位相同,均为 km)。

  2. 前 2 km 按原速骑,随后提速 30% 时

    • 前 2 km 用时 2v\displaystyle \frac{2}{v} 小时
    • 剩余 (D2)(D-2) km 用时 D21.3v\displaystyle \frac{D-2}{1.3v} 小时 同样提前 10 分钟:
    2v+D21.3v=Dv16\frac{2}{v}+\frac{D-2}{1.3v}= \frac{D}{v}-\frac{1}{6}

    两边同乘 vv(因为 v0v\neq0):

    2+D21.3=Dv62+\frac{D-2}{1.3}= D-\frac{v}{6}

    把第一步得到的 D=vD=v 代入:

    2+D21.3=DD62+D21.3=56D2+\frac{D-2}{1.3}= D-\frac{D}{6} \qquad\Longrightarrow\qquad 2+\frac{D-2}{1.3}= \frac{5}{6}D

    把分数化成整数系数(乘以 78,最小公倍数):

    78×2+78×D21.3=78×56D78 \times 2+78 \times \frac{D-2}{1.3}=78 \times \frac{5}{6}D 156+60(D2)=65D156+60(D-2)=65D 156+60D120=65D    36=5D156+60D-120=65D\;\Longrightarrow\;36=5D D=365=7.2 km\boxed{D=\frac{36}{5}=7.2\text{ km}}
  3. 验证

    • 原速 v=D=7.2v=D=7.2 km/h,原行程时间 =D/v=1=D/v=1 h (=60 min)。
    • 方案1:提速 20% → 速度 8.64 km/h,时间 =7.2/8.64=0.8333=7.2/8.64=0.8333 h (=50 min),提前 10 min。
    • 方案2:前 2 km 用时 2/7.20.27782/7.2 \approx 0.2778 h (16.7\approx 16.7 min);后 5.2 km 用时 5.2/(1.37.2)=5.2/9.360.55565.2/(1.3 \cdot 7.2) = 5.2/9.36 \approx 0.5556 h (33.3\approx 33.3 min)。总时间 0.8333\approx 0.8333 h (=50 min),同样提前 10 min。 两种情形均满足条件,说明求得的距离是正确的。
    小王家到单位的距离为 7.2 千米\boxed{\text{小王家到单位的距离为 }7.2\text{ 千米}}

三、相对运动

题目中给出的速度都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系的速度,如果我们换参照系为题中某个运动的对象,题目经常会变得更加简单。

相对速度的计算

  • 当运动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 =V1V2= V_{1} - V_{2}
  • 当运动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 =V1+V2= V_{1} + V_{2}

小李向东奔跑,每秒5米,小王向东奔跑,每秒4米,则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是?

  • 因为方向相同,所以相对速度 =5 m/s4 m/s=1 m/s= 5 \text{ m/s} - 4 \text{ m/s} = 1 \text{ m/s}

如果小李本来在小王西侧100米,那么100秒后相距多少米?

  • 因为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 =1 m/s= 1 \text{ m/s} ,所以经过100s,小李会靠近100米,相距 100100=0100 - 100 = 0 米。

小李向东奔跑,每秒5米,小王向西奔跑,每秒4米,则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是?

  • 因为方向相反,所以相对速度 =5 m/s(4 m/s)=5 m/s+4 m/s=9 m/s= 5 \text{ m/s} - (- 4 \text{ m/s}) = 5 \text{ m/s} + 4 \text{ m/s} = 9 \text{ m/s}

如果小李小王本来相距100米,那么100秒后相距多少米?

  • 因为相对于小王,小李的相对速度 =9 m/s= 9 \text{ m/s} ,所以经过100s,小李相对小王多跑出去 900 m900 \text{ m} ,会相距 100+900=1000100 + 900 = 1000 米。

当行程问题中出现多个对象、对具体位置点没有限制时,可以多运用相对运动思想,减少运动个体,简化思维。

例【模版题】 小贾和小李在某400米圆形冰场滑冰,小贾从A点出发顺时针以6米/秒的速度滑行,小李从A点对应直径的另一端点B出发逆时针以4米/秒的速度滑行。问10分钟内他们会相遇几次?

  • A. 15
  • B. 16
  • C. 17
  • D. 14

解析 小贾小李相对速度 =6+4=10 m/s= 6 + 4 = 10 \text{ m/s} ,假设小贾不动,则小李10分钟一共滑行 10 m/s×10 min×60 s/min=6000 m10 \text{ m/s} \times 10 \text{ min} \times 60 \text{ s/min} = 6000 \text{ m} ,由于小贾小李初始位置相距200米,所以首次相遇只需要200米,后面每次相遇需要一圈400米,所以一共可以相遇 1+5800400=15.51 + \frac{5800}{400} = 15.5 ,即15次,所以选择A。

方程法

关键量计算结果
圆形冰场周长 CC题设给出400 m400\text{ m}
A、B 两点弧长距离C/2C/2200 m200\text{ m}
相对速度 vrelv_{\text{rel}}6+46+410 m/s10\text{ m/s}
首次相遇时间 t1t_120010\dfrac{200}{10}20 s20\text{ s}
之后每次相遇间隔 Δt\Delta t40010\dfrac{400}{10}40 s40\text{ s}

  1. 相对速度 两人沿相反方向滑行,合速度为

    vrel=6  m/s+4  m/s=10  m/sv_{\text{rel}} = 6\;\text{m/s} + 4\;\text{m/s}=10\;\text{m/s}
  2. 首次相遇 初始弧长间隔是半圈 200 m200\text{ m}

    t1=20010=20 st_1=\frac{200}{10}=20\text{ s}
  3. 周期性相遇 每当相对位移再增加一整圈 400 m400\text{ m} 时,二人再次重合。

    Δt=40010=40 s\Delta t=\frac{400}{10}=40\text{ s}
  4. 10 分钟内相遇次数 10 分钟 =600 s=600\text{ s}。满足

    t=20+40k600,kZ0t = 20 + 40k \le 600,\quad k\in\mathbb{Z}_{\ge 0}

    最大 k=6002040=14k=\bigl\lfloor\frac{600-20}{40}\bigr\rfloor=14. 因此 k=014k=0\sim1415 次相遇。

四、追及问题

t追及时间=L相对距离V相对速度t_{\text{追及时间}} = \frac{L_{\text{相对距离}}}{V_{\text{相对速度}}}

简单追及问题

甲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步行从A地前往B地,在甲出发90分钟时,乙发现甲落下了重要物品,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追甲,终于在上午11点追上了甲。问甲出发时间是上午几点:

  • A. 7
  • B. 8
  • C. 9
  • D. 10

解析 追及问题,观察三要素中出现了 t追及t_{追及}L相对L_{相对}V相对V_{相对} ,需要计算 t追及t_{追及},那么我们试图通过其他数据计算出所缺的。乙开始追赶甲时,两人相对距离 =1.5×6=9 km= 1.5 \times 6 = 9 \text{ km}V相对=126=6 km/hV_{相对} = 12 - 6 = 6 \text{ km/h} ,所以 t追及=96=1.5 ht_{追及} = \frac{9}{6} = 1.5 \text{ h} ,所以乙开始追赶时间为11:00 - 1:30 = 9:30,此时甲已出发1.5小时,所以甲出发时间为8点,所以选择 B。

追及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例【模版题】 有客、货、轿车三车在同一道路上同向匀速行驶,在某时刻,货车在中,客车在前,轿车在后,且三车间距相等。一分钟后,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过了1/2分钟,轿车追上了客车。问再过多少分钟,货车可以追上客车?

  • A. 12\frac{1}{2}
  • B. 1
  • C. 32\frac{3}{2}
  • D. 3

解析 三车起始间距相等,所以轿车客车相对距离是轿车货车相对距离的2倍,而追击用时是1.5倍,所以相对速度是 21.5\frac{2}{1.5}43\frac{4}{3} 倍。赋值轿车客车相对速度为4,则轿车货车相对速度为3,所以客车货车相对速度为1,而客车货车相对距离与轿车货车相等,所以用时为轿车货车追及用时3倍即3分钟,所以还需要 31.5=1.53 - 1.5 = 1.5 分钟追上。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设定初始状态

  • 取三车初始等间距为 dd 客车位置=0,货车位置=d,轿车位置=2d\text{客车位置}=0,\quad \text{货车位置}=-d,\quad \text{轿车位置}=-2d
  • 设三车速度分别为 v,  v,  v轿  (d/min)v_{\text{客}},\;v_{\text{货}},\;v_{\text{轿}}\;(d/\text{min})
  1. 1 分钟后:轿车追上货车

    2d+v轿1=d+v1v轿v=d(1)-2d+v_{\text{轿}}\cdot1=-d+v_{\text{货}}\cdot1 \Longrightarrow v_{\text{轿}}-v_{\text{货}}=d \tag{1}
  2. 再过 12\tfrac12 分钟(即 1.5 分钟处):轿车追上客车

    2d+v轿1.5=0+v1.5v轿v=4d3(2)-2d+v_{\text{轿}}\cdot1.5=0+v_{\text{客}}\cdot1.5 \Longrightarrow v_{\text{轿}}-v_{\text{客}}=\frac{4d}{3} \tag{2}

    由 (1)(2) 得

    vv=(v轿d)v=(v轿v)d=4d3d=d3v_{\text{货}}-v_{\text{客}} = (v_{\text{轿}}-d)-v_{\text{客}} = (v_{\text{轿}}-v_{\text{客}})-d = \frac{4d}{3}-d=\frac{d}{3}

    货车比客车每分钟快 d3\tfrac{d}{3}

  3. 货车追上客车所需时间

    • 初始两车间距为 dd
    • 相对速度为 d3/min\tfrac{d}{3}\text{/min} t=dd/3=3 mint_{\text{总}}=\frac{d}{d/3}=3\text{ min}
  4. 题问“再过多少分钟”

    • 已经过去 1.5 分钟(轿车追上客车时)
    • 还需 31.5=1.5 min3-1.5=1.5\text{ min}

环形套圈问题

t追及=L初始相对V相对+n×L每圈V相对t_{\text{追及}} = \frac{L_{\text{初始相对}}}{V_{\text{相对}}} + n \times \frac{L_{\text{每圈}}}{V_{\text{相对}}}

环形套圈问题中,速度恒定则每套一圈需要用时相同=L每圈V相对=\frac{L_{\text{每圈}}}{V_{\text{相对}}}


例【模版题】 师范大学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王鹏、李华、周可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围绕跑道分别慢跑、快跑和轮滑。已知三人的速度分别是2米/秒、6米/秒和8米/秒,问李华第4次超越王鹏时,周可已经超越了王鹏多少次?

  • A. 6
  • B. 7
  • C. 8
  • D. 9

解析 李华每次超越王鹏需要用时 =40062=100 s= \frac{400}{6 - 2} = 100 \text{ s} ,所以第4次超越时,是在第400秒时,而周可每次超越王鹏需要用时 =40082=4006= \frac{400}{8 - 2} = \frac{400}{6} 秒,所以400秒时,已经超越了 400400/6=6\frac{400}{400/6} = 6 次,选择A。

方程法

  1. 确定相对速度

    • 王鹏:v=2 m/sv_{\text{王}}=2\ \text{m/s}
    • 李华:v=6 m/sv_{\text{李}}=6\ \text{m/s} → 相对速度 v李-王=62=4 m/sv_{\text{李-王}} = 6-2 = 4\ \text{m/s}
    • 周可:v=8 m/sv_{\text{周}}=8\ \text{m/s} → 相对速度 v周-王=82=6 m/sv_{\text{周-王}} = 8-2 = 6\ \text{m/s}
  2. 李华第 kk 次超越王鹏所需时间 每当李华比王鹏多跑整整一圈(400 m)时就完成一次超越。

    tk=k×400 mv李-王=k×4004=100k st_k = \frac{k \times 400\ \text{m}}{v_{\text{李-王}}} = \frac{k \times 400}{4} = 100k\ \text{s}

    对于第 4 次超越:t4=100×4=400 st_4 = 100 \times 4 = 400\ \text{s}.

  3. 同一时刻周可相对于王鹏的位移

    Δs周-王=v周-王×t4=6 m/s×400 s=2400 m\Delta s_{\text{周-王}} = v_{\text{周-王}} \times t_4 = 6\ \text{m/s} \times 400\ \text{s} = 2400\ \text{m}
  4. 计算周可超越次数 每超越一次需领先整整一圈(400 m):

    次数=2400 m400 m/圈=6\text{次数} = \frac{2400\ \text{m}}{400\ \text{m/圈}} = 6

假设速度最慢的人速度为 0,使用相对速度可以进行快速计算

三人追及问题

多人追及问题可以以其中一位为参照系,研究相对速度与相对运动。

例【模版题】 甲乙丙三人从400米环形跑道的同一起点同时匀速跑步,已知甲乙两人绕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丙绕着跑道顺时针方向跑,起步40秒后丙与甲第一次相遇,再过了10秒后,丙与乙第一次相遇,此时甲乙相距多远?

  • A. 100米
  • B. 50米
  • C. 20米
  • D. 无法计算

解析 假设丙速度为0,则 V甲相对=40040=10 m/sV_{甲相对} = \frac{400}{40} = 10 \text{ m/s}V乙相对=40050=8 m/sV_{乙相对} = \frac{400}{50} = 8 \text{ m/s} ,此时甲乙距离 =ΔV×t=(108) m/s×50 s=100= \Delta V \times t = (10-8) \text{ m/s} \times 50 \text{ s} = 100 米,所以选择A。

方程法 设甲、乙、丙的速度分别为

vA,  vB  (逆时针方向),vC  (顺时针方向,取正值)v_{A},\;v_{B}\;( \text{逆时针方向}),\qquad v_{C}\;( \text{顺时针方向,取正值})

环形跑道全长为 L=400L=400 m。 两人逆向跑时,第一次相遇的条件是它们相对走的路程恰好等于跑道长度。

  1. 第一次相遇(丙与甲)

    (vA+vC)×40=400vA+vC=10  (m/s)(1)(v_{A}+v_{C})\times 40 = 400 \Longrightarrow v_{A}+v_{C}=10\;(\text{m/s})\tag{1}
  2. 第二次相遇(丙与乙)

    (vB+vC)×50=400vB+vC=8  (m/s)(2)(v_{B}+v_{C})\times 50 = 400 \Longrightarrow v_{B}+v_{C}=8\;(\text{m/s})\tag{2}

    由 (1)、(2) 得

    vAvB=(vA+vC)(vB+vC)=108=2 m/s.(3)v_{A}-v_{B}= (v_{A}+v_{C})-(v_{B}+v_{C}) = 10-8 =2\ \text{m/s}. \tag{3}
  3. 50 s 时甲、乙之间的距离 在同一方向上跑步,甲、乙的相对位移为

    Δs=(vAvB)×t.\Delta s = (v_{A}-v_{B})\times t .

    t=50t=50 s 代入 (3):

    Δs=2 m/s×50 s=100 m.\Delta s = 2\ \text{m/s}\times 50\ \text{s}=100\ \text{m}.

    因为 100 m<L/2100\ \text{m} < L/2,这已经是两人之间的最短弧长。

    100 米\boxed{100\ \text{米}}

五、相遇问题

t相遇=L总距离V总速度t_{\text{相遇}} = \frac{L_{\text{总距离}}}{V_{\text{总速度}}}

例【模版题】 甲乙两人从相距10千米的地方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出发时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0千米,当狗碰到乙的时候就往回跑向甲,碰到甲的时候又折回跑向乙,如此反复。

当甲乙两人相遇时,狗跑的路程是:

  • A. 10千米
  • B. 12千米
  • C. 15千米
  • D. 20千米

解析

甲和乙的相对速度为

6 km/h+4 km/h=10 km/h6\text{ km/h}+4\text{ km/h}=10\text{ km/h}

两人相距 10 km,所需相遇时间

t=10 km10 km/h=1 ht=\frac{10\text{ km}}{10\text{ km/h}}=1\text{ h}

狗整个过程中始终以 10 km/h 的速度奔跑,直至甲乙相遇为止。因此狗在这段时间内跑的总路程为

路程=10 km/h×1 h=10 km\text{路程}=10\text{ km/h}\times 1\text{ h}=10\text{ km}

相遇过程中,保持速度不变 则行驶距离比=速度比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当甲车行驶到A、B两地距离的 13\frac{1}{3} 处时,再前行50千米与乙车相遇。那么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 A. 210
  • B. 215
  • C. 220
  • D. 225

解析

设 A、B 两地相距 DD 千米。

  • 甲车从 A 出发,速度 v1=50v_1=50 km/h。
  • 乙车从 B 出发,速度 v2=40v_2=40 km/h。

两车同时相向而行,记它们行驶的相同时间为 tt 小时。

  1. 甲车到达 13D\frac13D 处的时刻 甲车行驶的距离是 13D\dfrac{1}{3}D,于是

    t=13Dv1=D/350=D150  ht=\frac{\frac13 D}{v_1}=\frac{D/3}{50}= \frac{D}{150}\; \text{h}

    此时乙车已行驶的距离为

    v2t=40D150=4D15 kmv_2 t = 40\cdot\frac{D}{150}= \frac{4D}{15}\ \text{km}

    因此此时两车之间的剩余距离(分离距离)为

    间距=D(13D+4D15)=2D34D15=2D5 (km)\text{间距}= D-\Bigl(\frac13D+\frac{4D}{15}\Bigr)=\frac{2D}{3}-\frac{4D}{15}= \frac{2D}{5}\ (\text{km})
  2. 甲车再前行 50 km 与乙车相遇 从上述时刻起,甲车继续以 50 km/h 行驶 50 km,需要

    Δt=5050=1 h\Delta t = \frac{50}{50}=1 \text{ h}

    在这 1 小时内,乙车同样向前行驶

    v2Δt=401=40 kmv_2\Delta t = 40\cdot 1 = 40\ \text{km}

    于是这 1 小时里两车一共缩短的距离为

    50+40=90 km50+40 = 90\ \text{km}

    而这正好等于它们当时的分离距离 2D5\dfrac{2D}{5}。于是

    2D5=90D=9052=225 km\frac{2D}{5}=90\quad\Longrightarrow\quad D=90\cdot\frac{5}{2}=225\ \text{km}

例【模版题】 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从起点背向练习跑步。已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3米。当他们第4次相遇时,甲还需要跑多少秒才返回起点?

  • A. 40
  • B. 45
  • C. 50
  • D. 55

解析 甲乙速度比为5:3,第4次相遇总路程 =4×400=1600= 4 \times 400 = 1600 米,所以甲一共跑了 1600×55+3=10001600 \times \frac{5}{5 + 3} = 1000 米。1000米对于400米跑道来说是2圈半,即 1000=400×2+2001000 = 400 \times 2 + 200 米,此时距离起点还有 200200 米,需要用时 t=2005=40t = \frac{200}{5} = 40 秒,所以选择 A 。

方程法

  1. 相遇时间

    • 两人背向而行,合速度 v=5 m/s+3 m/s=8 m/sv_{\text{合}} = 5\ \text{m/s} + 3\ \text{m/s} = 8\ \text{m/s}
    • 环形跑道长度 L=400 mL = 400\ \text{m}
    • kk 次相遇满足 v  tk=kL    tk=kLvv_{\text{合}}\;t_k = kL \;\Longrightarrow\; t_k = \frac{kL}{v_{\text{合}}}
    • 第 4 次相遇: t4=4×4008=200 st_4 = \frac{4 \times 400}{8} = 200\ \text{s}
  2. 相遇位置

    • 甲在 200 s 内跑过的路程: 5×200=1000 m5 \times 200 = 1000\ \text{m} 1000mod400=200 m1000 \bmod 400 = 200\ \text{m}
    • 因为 1000 m = 2 圈 (800 m) + 200 m,故甲位于起点对面的 200 m 处。
    • 乙跑 3×200=600 m3 \times 200 = 600\ \text{m},同样落在 200 m 处 (600mod400=200600 \bmod 400 = 200),两人相遇合理。
  3. 返回起点所需时间

    • 甲距起点还剩半圈 400/2=200 m400/2 = 200\ \text{m}
    • 用时 t=200 m5 m/s=40 st_{\text{回}} = \frac{200\ \text{m}}{5\ \text{m/s}} = 40\ \text{s}

当他们第 4 次相遇时,甲还需要 40 秒 才能返回起点。

六、流水行船问题

VV_{\text{船}}:船只在静水条件下自身的速度 VV_{\text{水}}:水流速度 VV_{\text{顺}}:船只顺流而下的速度 VV_{\text{逆}}:船只逆流而上的速度

V=V+VV=VVV=V+V2,VVV 成等差数列。V=VV2\begin{align*} V_{\text{顺}} &= V_{\text{船}} + V_{\text{水}} \\ V_{\text{逆}} &= V_{\text{船}} - V_{\text{水}} \\ V_{\text{船}} &= \frac{V_{\text{顺}} + V_{\text{逆}}}{2}, \quad V_{\text{逆}}、V_{\text{船}}、V_{\text{顺}} \text{ 成等差数列。} \\ V_{\text{水}} &= \frac{V_{\text{顺}} - V_{\text{逆}}}{2} \end{align*}

例【模版题】 甲驾驶一艘小船在河中匀速行驶,已知顺水行驶120千米,用时6小时;在同样的水流速度下,逆水行驶80千米用时8小时。则甲驾驶这艘小船在静止水面上行驶150千米需要()小时。

  • A. 10
  • B. 9
  • C. 8
  • D. 12

解析 顺水行驶120千米用时6小时,可知 V=1206=20 km/hV_{顺} = \frac{120}{6} = 20 \text{ km/h} ;逆水行驶80千米用时8小时,可知 V=808=10 km/hV_{逆} = \frac{80}{8} = 10 \text{ km/h} 。所以 V=V+V2=20+102=15 km/hV_{船} = \frac{V_{顺} + V_{逆}}{2} = \frac{20 + 10}{2} = 15 \text{ km/h} ,所以静止水面行驶150千米需要 15015=10\frac{150}{15} = 10 小时,所以选择 A 。

方程法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vv(千米/小时)
    • 河水流速 uu(千米/小时)
  1. 根据题意列方程

    • 顺水(v+u)×6=120    v+u=20(v+u)\times 6 = 120 \;\Longrightarrow\; v+u = 20
    • 逆水(vu)×8=80    vu=10(v-u)\times 8 = 80 \;\Longrightarrow\; v-u = 10
  2. 解方程组

    {v+u=20vu=10v=15,  u=5\begin{cases} v+u = 20\\ v-u = 10 \end{cases} \quad\Rightarrow\quad v = 15,\; u = 5
  3. 求静水中行驶 150 km 的时间

    t=150v=15015=10 小时t = \frac{150}{v} = \frac{150}{15} = 10\ \text{小时}

一艘船从A地行驶到B地需要5天,而该船从B地行驶到A地需要7天。假设水流速度不变,那么船从A地漂流到B地需要多少天?(漂流即船速为0状态)

  • A. 40
  • B. 35
  • C. 12
  • D. 2

解析 往返路程相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时间比5:7,所以速度比为7:5,必然 V>VV_{顺} > V_{逆} ,所以 VV_{顺} 看作7份, VV_{逆} 看作5份,总路程为 5×7=355 \times 7 = 35 份,则漂流至B地速度为 V=VV2=1V_{水} = \frac{V_{顺} - V_{逆}}{2} = 1 份,用时 t=351=35t = \frac{35}{1} = 35 天,所以选择B。

方程法

  1. 设定符号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vv(单位:千米/天)
    • 河水流速 uu(单位:千米/天)
    • A、B 两地间距离 LL(单位:千米)
  2. 列方程

    • 顺水(A→B):Lv+u=5\displaystyle \frac{L}{v+u}=5
    • 逆水(B→A):Lvu=7\displaystyle \frac{L}{v-u}=7
  3. 消元求 vvuu

    5(v+u)=7(vu)5(v+u)=7(v-u) 5v+5u=7v7u12u=2vv=6u5v+5u=7v-7u\quad\Longrightarrow\quad 12u=2v\quad\Longrightarrow\quad v=6u
  4. 求出距离 LL

    L=5(v+u)=5(6u+u)=35uL=5(v+u)=5(6u+u)=35u
  5. 漂流时间(船速为 0,只有水流速度 uu

    t=Lu=35uu=35  t_{\text{漂}}=\frac{L}{u}=\frac{35u}{u}=35\;\text{天}

一条客船往返于甲乙两个沿海城市之间,由甲市到乙市是顺水航行,由乙市到甲市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5海里。由甲市到乙市用了8小时,由乙市到甲市所用的时间是由甲市到乙市所用时间的1.5倍,则甲乙两个城市相距多少海里?

  • A. 240
  • B. 260
  • C. 270
  • D. 280

解析 因为逆流用时为顺流1.5倍,往返路程相同,所以顺流速度是逆流1.5倍,比例关系为3:2。考虑到 VV_{船}VV_{顺}VV_{逆} 的中间项(等差数列关系),VVVV_{逆}、V_{船}、V_{顺} 的比例关系为4:5:6,所以 V=25×65=30V_{顺}=25 \times \frac{6}{5} = 30 海里/h。所以甲乙两个城市相距 8×30=2408\times 30 = 240 海里,所以选择A。

方程法

设: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v0=25v_0=25 海里/小时
  • 逆流(顺流)时的水流速为 vv 海里/小时(v>0v>0
  • 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为 dd 海里

顺水航行(甲→乙) 顺水时船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v0+vv_0+v。已知航行时间为 8 小时,所以

d=(v0+v)×8(1)d=(v_0+v)\times 8 \tag{1}

逆水航行(乙→甲) 逆水时船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v0vv_0-v。已知逆水航行时间是顺水时间的 1.5 倍,即

t=1.5×8=12 小时t_{\text{逆}}=1.5\times 8=12\ \text{小时}

于是

d=(v0v)×12(2)d=(v_0-v)\times 12 \tag{2}

把 (1) 与 (2) 中的 dd 相等,得到

8(v0+v)=12(v0v)8(v_0+v)=12(v_0-v)

代入 v0=25v_0=25 并化简:

v=5 海里/小时v=5\ \text{海里/小时}

vv 代回任意一个距离式中求 dd

d=8(25+5)=8×30=240 海里d=8(25+5)=8\times30=240\ \text{海里}

例【模版题】 一艘轮船先顺水航行40千米,再逆水航行24千米,共用了8小时。若该船先逆水航行20千米,再顺水航行60千米,也用了8小时。则在静水中这艘船每小时航行()千米。

  • A. 11
  • B. 12
  • C. 13
  • D. 14

解析 两种情况出现了重复的相同部分,剔除相同部分可知20千米顺水航行用时与 (2420)=4(24-20)=4 千米逆水航行用时相等,则 20V=4V\frac{20}{V_{顺}} = \frac{4}{V_{逆}},即 V:V=5:1V_{顺} : V_{逆} = 5:1。假设 V=5vV_{顺} = 5vV=vV_{逆} = v ,则 405v+24v=8\frac{40}{5v} + \frac{24}{v} = 8 ,解得 v=4 km/hv = 4 \text{ km/h} ,所以 V=20 km/hV_{顺} = 20 \text{ km/h}V=4 km/hV_{逆} = 4 \text{ km/h} ,所以 V=V+V2=12 km/hV_{船} = \frac{V_{顺} + V_{逆}}{2} = 12 \text{ km/h} ,选择 B。

方程法 我们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vv (千米/时),水流速度为 uu (千米/时)。则:

  1. 顺水航行速度v+uv+u逆水航行速度vuv-u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40v+u+24vu=8,60v+u+20vu=8.\begin{cases} \dfrac{40}{v+u}+\dfrac{24}{v-u}=8,\\[6pt] \dfrac{60}{v+u}+\dfrac{20}{v-u}=8. \end{cases}
  3. 为方便计算,设 x=1v+u,y=1vux = \frac{1}{v+u}, y = \frac{1}{v-u}

    {40x+24y=860x+20y=8\begin{cases} 40x + 24y = 8 \\ 60x + 20y = 8 \end{cases}

    解得 x=120,y=14x=\frac{1}{20}, y=\frac{1}{4}

  4. 所以 v+u=20,vu=4v+u=20, v-u=4。解得 v=12,u=8v=12, u=8

因此,船在静水中的航速是 12\boxed{12} 千米/时。


例【较难】 一艘维修快艇沿着河流逆流而上执行维修任务,快艇航行到途中某处时工具包掉进了河里,10分钟后,驾驶员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工具包丢失后立即返回追寻,已知水的流速为每秒1米,如果工具包会浮在水面上漂流,那么驾驶员将在距离丢失处()米的地方找回工具包。

  • A. 640
  • B. 900
  • C. 1080
  • D. 1200

解析 以水流为参照系,工具包的速度为 0 m/s0 \text{ m/s} ,是静止的。快艇前10分钟逆流而上,相当于以静水速度 VV_{船} 离开工具包;返回时顺流而下,相当于以静水速度 VV_{船} 靠近工具包。速度大小不变,路程相同,所以回来依旧需要10分钟。所以找回工具包时,工具包已经漂流了 10+10=2010 + 10 = 20 分钟,距离丢失处 =20 min×60 s/min×1 m/s=1200= 20 \text{ min} \times 60 \text{ s/min} \times 1 \text{ m/s} = 1200 米,所以选择 D。

方程法 设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vv(m/s),水流速度为 u=1u=1 m/s。

  • 掉包到到达目的地间: 时间 t1=10t_1=10 min = 600 s。 快艇逆流继续行驶的距离:(vu)t1(v-u)\,t_1。 工具包随流下漂的距离:ut1u\,t_1

  • 返回追包时: 起始时,目的地到包的位置相距

    (vu)t1+ut1=vt1(v-u)\,t_1 + u\,t_1 = v\,t_1

    快艇顺流速度为 v+uv+u,而包漂速为 uu,相对追赶速度为

    (v+u)u=v(v+u) - u = v

    因此追上所需时间

    t2=vt1v=t1=600 st_2 = \frac{v\,t_1}{v} = t_1 = 600\text{ s}
  • 相遇时包漂移的总距离

    u(t1+t2)=1×(600+600)=1200 mu\,(t_1 + t_2) = 1 \times (600 + 600) = 1200\text{ m}

答: 驾驶员将在距离丢失处 1200 米 的地方找回工具包。

七、等路程平均速度问题

L1段速度为 V1V_1L2L_2 段速度为 V2V_2 ,若 L1=L2=LL_1 = L_2 = L

V平均=2V1V2V1+V2V_{平均} = \frac{2V_1V_2}{V_1 + V_2} V平均=Lt=L1+L2L1V1+L2V2=2LLV1+LV2=21V1+1V2=2V1V2V1+V2V_{平均} = \frac{L_{总}}{t_{总}} = \frac{L_1 + L_2}{\frac{L_1}{V_1} + \frac{L_2}{V_2}} = \frac{2L}{\frac{L}{V_1} + \frac{L}{V_2}} = \frac{2}{\frac{1}{V_1} + \frac{1}{V_2}} = \frac{2V_1V_2}{V_1 + V_2}

常用调和平均数:10、12、15、20、30、60;缩小比例:2、3、6;3、4、6。

出题人往往会按照调和平均数组比例设置数据出题,但不可依赖,能蒙对是情分,会算是本分。

如等距离问题,一半路程速度为15,一半路程速度为30,则根据调和平均数比例关系我们可知整体平均速度为20


例【模版题】 小明开车去姐姐家的速度为30公里/时,开车回家的速度为60公里/时,则小明开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公里/时。

  • A. 50
  • B. 45
  • C. 30
  • D. 40

解析 小明从家到姐姐家来回路程相同,考察等路程平均速度。 V平均=2V1V2V1+V2=2×30×6030+60=40 km/hV_{平均} = \frac{2V_1V_2}{V_1 + V_2} = \frac{2\times 30\times 60}{30 + 60} = 40 \text{ km/h} ,所以选择D。注:调和平均数组比例:3、4、6,所以30、60的调和平均数为40,选择D


例【模版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到学校后,小明发现没带物理课本,立刻回家拿书,往返共用36分钟,假设小伟上坡速度为80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米/分钟,小伟家到学校有多远?

  • A. 2400米
  • B. 1720米
  • C. 1600米
  • D. 1200米

解析 若小明从家到学校上坡路程为L1,下坡路程为L2;则小明从学校回家上坡路程为L2,下坡路程为L1,所以往返路程中上坡总路程为L1+L2,下坡路程同样为L1+L2,则可以使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计算整体平均速度 V平均=2V1V2V1+V2=2×80×10080+100=16000180=8009 m/minV_{平均} = \frac{2V_1V_2}{V_1 + V_2} = \frac{2\times 80\times 100}{80 + 100} = \frac{16000}{180} = \frac{800}{9} \text{ m/min} ,总路程是 V平均×T=8009×36=3200V_{平均} \times T_{总} = \frac{800}{9} \times 36 = 3200米,单程是1600米。所以选择 C。

方程法 我们设家到学校的路分为两段:

  • 上坡段距离为 xx(米),上坡速度为 80 米/分钟;
  • 下坡段距离为 yy(米),下坡速度为 100 米/分钟。

去程耗时

T=x80+y100T_{\rm 去} = \frac{x}{80} + \frac{y}{100}

返程耗时 返程时,原来下坡的路变为上坡,原来上坡的路变为下坡:

T=y80+x100T_{\rm 返} = \frac{y}{80} + \frac{x}{100}

总耗时

T=T+T=(x80+y100)+(y80+x100)T_{\rm 总} = T_{\rm 去} + T_{\rm 返} = \Bigl(\frac{x}{80} + \frac{y}{100}\Bigr) + \Bigl(\frac{y}{80} + \frac{x}{100}\Bigr)

合并同类项:

T=x(180+1100)+y(180+1100)=(x+y)(180+1100)=(x+y)1808000=9400(x+y)T_{\rm 总} = x\Bigl(\frac{1}{80} + \frac{1}{100}\Bigr) + y\Bigl(\frac{1}{80} + \frac{1}{100}\Bigr) = (x+y)\Bigl(\frac{1}{80} + \frac{1}{100}\Bigr) = (x+y)\frac{180}{8000} = \frac{9}{400}(x+y)

题中给出 T=36T_{\rm 总}=36 分钟,因此

9400(x+y)=36x+y=36×4009=1600\frac{9}{400}(x+y) = 36 \quad\Longrightarrow\quad x+y = 36 \times \frac{400}{9} = 1600

一条长146公里的山区公路分为上坡、平地和下坡三段,其中上下坡的距离相等。某越野车以上坡 20 km/h20 \text{ km/h} ,平地 30 km/h30 \text{ km/h} ,下坡 50 km/h50 \text{ km/h} 的速度行驶,跑完该条公路正好用时5小时,问该公路中的平地路程为多少公里?

  • A. 40
  • B. 55
  • C. 66
  • D. 75

解析 设上坡和下坡各为 dd 公里,平地为 ff 公里,则有

2d+f=1462d + f = 146

各段用时:

  • 上坡:d20\displaystyle \frac{d}{20} 小时
  • 平地:f30\displaystyle \frac{f}{30} 小时
  • 下坡:d50\displaystyle \frac{d}{50} 小时 总用时为 5 小时,故
d20+f30+d50=5\frac{d}{20} + \frac{f}{30} + \frac{d}{50} = 5

f=1462df=146-2d 代入:

d20+1462d30+d50=5\frac{d}{20} + \frac{146 - 2d}{30} + \frac{d}{50} = 5

两边同乘 300 得:

15d+10(1462d)+6d=1500    15d+146020d+6d=1500    d+1460=1500    d=4015d + 10(146 - 2d) + 6d = 1500 \;\Longrightarrow\; 15d + 1460 - 20d + 6d = 1500 \;\Longrightarrow\; d + 1460 = 1500 \;\Longrightarrow\; d = 40

于是平地路程

f=1462d=14680=66f = 146 - 2d = 146 - 80 = 66

答:该山区公路中的平地路程为 66 公里。

八、匀变速运动问题

(a)

(B)

路程 = v-t 图像下方与 x 轴形成的面积。

V=V0+a×tV = V_0 + a\times t

平均速度 = 初速度+末速度2\frac{初速度 + 末速度}{2}

总路程 S=初速度+末速度2×时间S = \frac{初速度 + 末速度}{2} \times 时间

总路程 S=V0t+12at2S = V_0 t + \frac{1}{2}a t^2


例【模版题】 一辆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共20千米,用时20分钟,已知该车在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后开始匀减速,到乙地时速度恰好为0,问该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 A. 100
  • B. 108
  • C. 116
  • D. 120

解析 假设最大速度为 vv ,则匀加速阶段从 0v0\to v ,平均速度 =12v= \frac{1}{2}v ,匀减速阶段从 v0v\to 0 ,平均速度 =12v= \frac{1}{2}v ,所以从甲到乙平均速度为 12v=20 km20/60 h=60 km/h\frac{1}{2}v = \frac{20 \text{ km}}{20/60 \text{ h}} = 60 \text{ km/h} ,所以最大速度 v=60×2=120 km/hv = 60\times 2 = 120 \text{ km/h} ,选择 D 。

方程法 设:

  • 全程距离 S=20S=20 km,
  • 全程时间 T=20T=20 min =13=\tfrac{1}{3} h,
  • 加速阶段用时 t1t_1,减速阶段用时 t2t_2
  • 最大速度为 VmaxV_{\max}
  • 且假设加速和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对称过程),即 t1=t2t_1=t_2.
  1. 分段时间 由于全程由“匀加速 → 达到 VmaxV_{\max} → 匀减速”两段组成,且对称,有

    T=t1+t2=2t1t1=T2=1/32=16 h.T = t_1 + t_2 = 2t_1 \quad\Longrightarrow\quad t_1 = \frac{T}{2} = \frac{1/3}{2} = \frac{1}{6}\ \mathrm{h}.
  2. 分段路程

    • 加速阶段从静止匀加速到 VmaxV_{\max},路程 S1=12at12Vmax=at1    S1=12Vmaxt1.S_1 = \tfrac12 a t_1^2 \quad\text{且}\quad V_{\max}=a t_1 \;\Longrightarrow\; S_1 = \tfrac12 V_{\max} t_1.
    • 减速阶段对称,也为 S2=12Vmaxt1\displaystyle S_2=\tfrac12 V_{\max} t_1.
    • 因此全程 S=S1+S2=12Vmaxt1+12Vmaxt1=Vmaxt1.S = S_1 + S_2 = \tfrac12 V_{\max} t_1 + \tfrac12 V_{\max} t_1 = V_{\max} t_1.
  3. VmaxV_{\max}

    Vmax=St1=20 km1/6 h=20×6=120 km/h.V_{\max} = \frac{S}{t_1} = \frac{20\ \mathrm{km}}{1/6\ \mathrm{h}} = 20 \times 6 = 120\ \mathrm{km/h}.

例【较难】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此时司机开始以固定的加速度进行加速,加速后50秒内,汽车行驶了1公里。则汽车从开始加速,到加速至高速公路的速度上限120公里/小时需要多长时间?

  • A. 100秒
  • B. 125秒
  • C. 150秒
  • D. 180秒

解析 加速50s内平均速度即匀加速中间时刻(25s时)的速度 =1 km50 s=72 km/h= \frac{1 \text{ km}}{50 \text{ s}} = 72 \text{ km/h} ,而初速度为 60 km/h60 \text{ km/h} ,所以25s可以提高 12 km/h12 \text{ km/h} ,现要从 60 km/h60 \text{ km/h} 提高到 120 km/h120 \text{ km/h} ,需要提高 60 km/h60 \text{ km/h} ,则需要 25×6012=125 s25 \times \frac{60}{12} = 125 \text{ s} ,所以选择B。

方程法

  • 初始匀速:v0=60 km/h=60×10003600=503 m/sv_0=60\text{ km/h} = \dfrac{60\times1000}{3600}=\frac{50}{3}\ \text{m/s}
  • 加速后 50 s 内行驶距离:s=1 km=1000 ms=1\text{ km}=1000\ \text{m}
  • 加速度保持不变(设为 aa

1. 求加速度 aa 在匀加速运动里

s=v0t+12at2s=v_0t+\frac12 a t^2

代入 t=50 s,  s=1000mt=50\text{ s},\;s=1000\text{m}

1000=503×50+12a(50)21000 = \frac{50}{3} \times 50 + \frac12 a (50)^2

计算:

1000=25003+1250a    a=10002500/31250=500/31250=215 m/s21000 = \frac{2500}{3} + 1250a \;\Longrightarrow\; a = \frac{1000 - 2500/3}{1250} = \frac{500/3}{1250} = \frac{2}{15} \text{ m/s}^2

2. 求达到最高限速 120 km/h 所需的时间 最高限速:

vmax=120 km/h=120×10003600=1003 m/sv_{\max}=120\text{ km/h}= \frac{120\times1000}{3600}=\frac{100}{3}\ \text{m/s}

需要的速度增量

Δv=vmaxv0=1003503=503 m/s\Delta v = v_{\max}-v_0 = \frac{100}{3} - \frac{50}{3} = \frac{50}{3}\ \text{m/s}

在匀加速情况下,所需时间

t=Δva=50/32/15=503×152=125 st = \frac{\Delta v}{a} = \frac{50/3}{2/15} = \frac{50}{3} \times \frac{15}{2} = 125\ \text{s}

九、钟面问题

  • 分针速度 V分钟=360/60min=6/minV_{分钟}=360^{\circ}/60\text{min} = 6^{\circ}/\text{min} ,即分针每分钟转动 66^{\circ}
  • 时针速度 V时针=30/60min=0.5/minV_{时针}=30^{\circ}/60\text{min} = 0.5^{\circ}/\text{min} ,即时针每分钟转动 0.50.5^{\circ}
  • 两者速度差为 6/min0.5/min=5.5/min6^{\circ}/\text{min} - 0.5^{\circ}/\text{min} = 5.5^{\circ}/\text{min} ,利用此速度差可解决时钟上分针追及时针的角度、时间等追及类问题 ,比如计算从某一时刻起,经过多久分针能追上时针并重合等情况 。

例【模版题】 现在时间为4点13分,此时时针与分针成什么角度:

  • A. 30度
  • B. 45度
  • C. 90度
  • D. 120度

解析 4点13分,时针在4点出头一点,分针在不到3点位置(15分),两者间隔在一个刻度(30度)至两个刻度(60度)之间,所以角度在30度至60度之间,选项中只有 4545^{\circ} 符合,所以选B。

详细计算 要计算4:13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按如下步骤:

  1. 分针角度 分针每分钟转6°,13分钟后:

    θ=13×6°=78°\theta_{\text{分}} = 13 \times 6° = 78°
  2. 时针角度 时针每小时转30°,每分钟额外转0.5°,4小时13分钟后:

    θ=4×30°+13×0.5°=120°+6.5°=126.5°\theta_{\text{时}} = 4\times30° + 13\times0.5° = 120° + 6.5° = 126.5°
  3. 夹角 取两者差的绝对值:

    θθ=126.5°78°=48.5°|\theta_{\text{时}} - \theta_{\text{分}}| = |126.5° - 78°| = 48.5°

    因此,此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48.5°


上午11点40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度。

  • A. 110
  • B. 90
  • C. 105
  • D. 95

解析 11点整时,时针分针夹角为 36012=30\frac{360^{\circ}}{12} = 30^{\circ} ,因为分针、时针速度差为 5.5/min5.5^{\circ}/\min ,所以经过 40min40\min 后,分针额外多转 5.5×40=2205.5\times 40 = 220^{\circ} ,分针顺时针方向领先 22030=190220^{\circ} - 30^{\circ} = 190^{\circ} ,所以夹角为 360190=170360^{\circ} - 190^{\circ} = 170^{\circ}换个思路: 11点40分,分针指向8,时针在11和12之间,偏向12。分针在 40×6=24040 \times 6 = 240^\circ。时针在 11×30+40×0.5=330+20=35011 \times 30 + 40 \times 0.5 = 330 + 20 = 350^\circ。夹角是 350240=110350 - 240 = 110^\circ。选择A。

详细计算

上午 11 点 40 分

  • 分针走的角度

    40 分×6 ⁣/=24040 \text{ 分} \times 6^\circ\!/\text{分}=240^\circ
  • 时针走的角度

    11 小时×30 ⁣/+40 分×0.5 ⁣/=330+20=35011\text{ 小时}\times30^\circ\!/\text{时}+40\text{ 分}\times0.5^\circ\!/\text{分} = 330^\circ+20^\circ=350^\circ

    两针之间的夹角为它们角度的差的绝对值:

    350240=110|350^\circ-240^\circ|=110^\circ

    因为 110<180110^\circ < 180^\circ,它就是较小的夹角。

答案: 110\boxed{110^\circ}


例【较难】 小强同学吃完中饭发现他家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刚好垂直,且时针刚过12,分针刚过3,问时针和分针再次垂直至少要过()小时。

  • A. 311\frac{3}{11}
  • B. 611\frac{6}{11}
  • C. 23\frac{2}{3}
  • D. 34\frac{3}{4}

解析 当前分针顺时针方向领先时针 9090^{\circ} ,下次垂直需要分针顺时针追上并再次领先时针 9090^{\circ},所以需要分针额外走 180180^{\circ} ,分针时针速度差为 5.55.5^{\circ}/分钟,所以需要用时 =1805.5 deg/min=36011= \frac{180^{\circ}}{5.5 \text{ deg/min}} = \frac{360}{11} 分钟 =36011×60= \frac{360}{11 \times 60} 小时 =611= \frac{6}{11} 小时,所以选择 B。


例【较难】 自中午12点以后,12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会有()次呈直角?

  • A. 23
  • B. 22
  • C. 12
  • D. 11

解析 在 12 小时内,时针与分针相互成 90°(即直角)的次数为 22 次

推导简要说明:

  • 分针转速为 6°/分钟,时针转速为 0.5°/分钟,二者相对转速为 5.5°/分钟。
  • 当二者形成直角时,它们的相对角度为 90°、270°、450°…,即满足 5.5t=90+180k(k=0,1,2,)5.5t = 90^\circ + 180^\circ k\quad(k=0,1,2,\dots)
  • 由此求得 t=90+180k5.5  分钟t = \frac{90+180k}{5.5}\;\text{分钟}
  • 只要 t12h=720mint \le 12\text{h}=720\text{min}。求解 90+180k5.5720    k21.5\frac{90+180k}{5.5}\le720\;\Longrightarrow\;k\le21.5
  • 故整数 kk 可以取 0,1,2,,210,1,2,\dots,21,共 22 个解。

因此,从正午 12 点起的 12 小时内,时针和分针会 22 次呈直角。


例【较难】 某伐木工6:00开始工作,将1根长木头锯成6段,锯完时发现时针、分针第一次重合。若该伐木工工作效率不变,现需将11根长木头均锯成5段,且8:00开始连续工作,则他将这些长木头锯完时的时间是:

  • A. 11:30
  • B. 12:48
  • C. 13:00
  • D. 13:15

解析

先求每锯一刀所用时间:

  • 从 6:00 到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合的时刻,设经过 tt 分钟: 6t=180+0.5t5.5t=180t=1805.5=36011 分钟.6t = 180 + 0.5t \quad\Longrightarrow\quad 5.5t = 180 \quad\Longrightarrow\quad t = \frac{180}{5.5} = \frac{360}{11}\text{ 分钟}.
  • 将一根木头锯成 6 段需锯 5 刀,平均每刀用时 360/115=7211 分钟.\frac{360/11}{5} = \frac{72}{11}\text{ 分钟}.

下一步:把 11 根木头各锯成 5 段,共需锯 11×4=4411\times4=44 刀,所用时间

44×7211=4×72=288 分钟=4 小时 48 分钟.44 \times \frac{72}{11} = 4\times72 = 288\text{ 分钟} = 4\text{ 小时 }48\text{ 分钟}.

从 8:00 开始加,结束时间为 8:00+4 ⁣: ⁣48=12:488:00+4\!:\!48=12:48

故选 B. 12:48。

十、间歇行程问题

例【较难】 甲、乙从湖边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相反方向绕行。已知湖的周长为20千米,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4 km/h4 \text{ km/h}6 km/h6 \text{ km/h} 。若甲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乙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那么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需用多少分钟()。

  • A. 128
  • B. 136
  • C. 138
  • D. 145

解析 甲乙每前进一段时间就休息一段时间,两人总周期不一致,考虑代入选项验证。选择中间位置选项B,136分钟验证。

  • 甲的周期:60分钟走,5分钟休。136分钟内,甲经历了 136=2×65+6136 = 2 \times 65 + 6。所以甲运动了 2×60+6=1262 \times 60 + 6 = 126 分钟,休息了 2×5=102 \times 5 = 10 分钟。甲走了 126 min×4 km/h×1h60min=8.4126 \text{ min} \times 4 \text{ km/h} \times \frac{1h}{60min} = 8.4千米。
  • 乙的周期:50分钟走,10分钟休。136分钟内,乙经历了 136=2×60+16136 = 2 \times 60 + 16。所以乙运动了 2×50+16=1162 \times 50 + 16 = 116 分钟,休息了 2×10=202 \times 10 = 20 分钟。乙走了 116 min×6 km/h×1h60min=11.6116 \text{ min} \times 6 \text{ km/h} \times \frac{1h}{60min} = 11.6 千米。
  • 总路程 8.4+11.6=208.4 + 11.6 = 20 千米,正好环绕一圈,所以136分钟时两人相遇,选择B选项。

详细模拟

  1. 把行走-休息规律换算成时间轴
时间段 (min)甲状态乙状态相对速度 v=v+vv_{相}=v_甲+v_乙 (km/h)本段相对位移 (km)累计相对位移 (km)
0 – 501010×50/60=8.3310 \times 50/60=8.338.33
50 – 6044×10/60=0.674 \times 10/60=0.679.00
60 – 6566×5/60=0.56 \times 5/60=0.59.50
65 – 1101010×45/60=7.510 \times 45/60=7.517.00
110 – 12044×10/60=0.674 \times 10/60=0.6717.67
120 – 1251010×5/60=0.8310 \times 5/60=0.8318.50
125 – 13066×5/60=0.56 \times 5/60=0.519.00
130 – 1361010×6/60=110 \times 6/60=120.00
  1. 判定相遇条件
    • 两人沿相反方向行走,当相对位移首次达到湖周长 20 km时,恰好在同一点相遇。
    • 上表可见,累积到 130 min 已走 19 km,还差 1 km;相对速度 10 km/h,再走 1/101/10 h = 6 min 即可完成。
    • 因此总用时 130+6=136130+6=136 min,满足选项 B。

结论:两人再次相遇所需时间为 136 分钟。


例【较难】 夫妻二人绕周长400米的环形操场跑道健步走,从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同时出发,丈夫每分钟走100米,妻子每分钟走80米,两人都是每走200米停下休息1分钟,丈夫()分钟后可追上妻子并在一起休息1分钟。

  • A. 39
  • B. 40
  • C. 41
  • D. 42

解析

  • 丈夫:走200米用时 200/100=2200/100=2 分钟,休息1分钟。周期3分钟。
  • 妻子:走200米用时 200/80=2.5200/80=2.5 分钟,休息1分钟。周期3.5分钟。 丈夫要追上妻子,需要比妻子多走400米。 设时间为 tt 分钟。
  • 丈夫走的距离:D=100×(tt3)D_夫 = 100 \times (t - \lfloor\frac{t}{3}\rfloor)
  • 妻子走的距离:D=80×(tt3.5)D_妻 = 80 \times (t - \lfloor\frac{t}{3.5}\rfloor) 需要 DD=400D_夫 - D_妻 = 400。 代入C选项41分钟:
  • 丈夫:t=41t=41, 413=13\lfloor\frac{41}{3}\rfloor=13。运动时间 4113=2841-13=28分钟。路程 28×100=280028 \times 100 = 2800米。
  • 妻子:t=41t=41, 413.5=11.7=11\lfloor\frac{41}{3.5}\rfloor=\lfloor11.7\rfloor=11。运动时间 4111=3041-11=30分钟。路程 30×80=240030 \times 80 = 2400米。
  • 路程差 28002400=4002800-2400=400米。 同时,在41分钟时,丈夫刚跑完 28×100=280028 \times 100 = 2800米,是200的倍数,要休息。 28/2=1428/2 = 14 个2分钟周期。第 14×31=4114 \times 3 - 1 = 41分钟,处于休息时间。 妻子跑了 30×80=240030 \times 80 = 2400米,是200的倍数,也要休息。 30/2.5=1230/2.5 = 12 个2.5分钟周期。第 12×3.51=4112 \times 3.5 - 1=41分钟,处于休息时间。 所以两人在第41分钟追上并一起休息。选择C。

十一、发车问题

遇车次数 =总用时发车间隔+1= \frac{\text{总用时}}{\text{发车间隔}} +1 总用时:从第1辆车发车时间起,到最后结束时间。


例【较难】 甲、乙两站从上午6时开始每隔8分钟同时相向发出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相同,汽车单程运行需45分钟。有一名乘客坐6点16分从甲站开出的汽车,途中他能遇到几辆从乙站开往甲站的公共汽车?

  • A. 6
  • B. 8
  • C. 11
  • D. 12

解析 乘客坐的车是 6:16 从甲站出发,抵达乙站是 6:16 + 45分钟 = 7:01。 他要遇到从乙站开来的车。 这些车必须在他到达乙站前(7:01之前)从乙站发车。 乙站从6:00开始,每隔8分钟发车。发车时间点: 6:00, 6:08, 6:16, 6:24, 6:32, 6:40, 6:48, 6:56。 下一班是7:04,乘客已经到站了。 所以他会遇到以上8辆车。 但是,他需要和这些车在路上相遇。 最早从乙站出发的车是6:00,这辆车到达甲站的时间是6:45。乘客的车6:16才出发,肯定能遇到。 最晚从乙站出发的车是6:56,这辆车到达甲站的时间是 6:56 + 45 = 7:41。乘客在7:01到站,肯定能遇到。 所以他会遇到所有在7:01之前从乙站发车的车。 从6:00到7:01,一共61分钟。 发车次数:618+1=7+1=8\lfloor\frac{61}{8}\rfloor + 1 = 7+1=8。但是发车时间是从0开始算的,所以是 0,8,16,...,560, 8, 16, ..., 56。共8辆。选择B。

详细思路

  • 设两站之间的路程为 LL,公共汽车的速度相同,单程需 45 分钟。 v=L45 minv=\frac{L}{45\ \text{min}}
  • 以 6:00 为时间原点(t=0t=0),则
    • 甲站的车每 8 分钟一班,离开时间为 0,8,16,24,0,8,16,24,\dots
    • 乙站的车同样每 8 分钟一班,离开时间为 0,8,16,24,0,8,16,24,\dots
  • 乘客坐的是 6:16(即 tp=16t_{p}=16)从甲站出发的那班车,行程时间 45 分钟, 抵达时间为 tp+45=61t_{p}+45 = 61(对应 7:01)。
  • 设某辆从乙站在时刻 t0t_{0}t0=0,8,16,t_{0}=0,8,16,\dots)出发的车。 该车在任意时刻 tt0t\ge t_{0} 的位置(以甲站为坐标原点)为 xB(t)=Lv(tt0)x_{B}(t)=L-v\,(t-t_{0})
  • 乘客所在的车在时刻 t16t\ge 16 的位置为 xA(t)=v(t16)x_{A}(t)=v\,(t-16)
  • 两车相遇时 xA(t)=xB(t)x_{A}(t)=x_{B}(t),解得相遇时刻 v(t16)=Lv(tt0)t16=45(tt0)2t=61+t0tmeet=61+t02v\,(t-16)=L-v\,(t-t_{0}) \Longrightarrow t-16 = 45-(t-t_0) \Longrightarrow 2t=61+t_{0} \Longrightarrow t_{\text{meet}}=\frac{61+t_{0}}{2}
  • 为了真的相遇,必须满足 16tmeet61(乘客车在路上)16\le t_{\text{meet}}\le 61\quad\text{(乘客车在路上)} t0tmeett0+45(乙站车在路上)t_{0}\le t_{\text{meet}}\le t_{0}+45\quad\text{(乙站车在路上)} 由上式可化简得唯一的限制条件是 29t061-29 \le t_0 \le 61 考虑到 t00t_0 \ge 0, 所以 0t0610 \le t_0 \le 61
  • 因此,只要乙站的出发时刻不超过 61 分钟(即 7:01 之前),乘客的车必定会与之相遇。
  • 乙站的发车时刻是每 8 分钟一次: 0, 8, 16, 24, 32, 40, 48, 560,\ 8,\ 16,\ 24,\ 32,\ 40,\ 48,\ 568 辆

例【较难】 一条电车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分别是甲站和乙站,距离为 20km20\mathrm{km} ,每隔5分钟有一辆电车从甲站发出开往乙站,全程要走20分钟,王先生从乙站出发,车速为 120km/h120\mathrm{km / h} ,则王先生最多遇见多少次对向开来的电车?

  • A. 4
  • B. 5
  • C. 7
  • D. 10

解析 王先生到达甲站需要 20 km120 km/h=16 h=10\frac{20 \text{ km}}{120 \text{ km/h}} = \frac{1}{6} \text{ h} = 10 分钟。 王先生从乙站出发时,甲站已经发出的车,只要没到乙站,王先生都能遇到。 甲站最早发出的,且王先生能遇到的车,是在王先生出发前20分钟发车的,它正好在王先生出发时到达乙站。 王先生在路上行驶10分钟。 总时间窗口是王先生出发前20分钟到王先生到达甲站这10分钟。 总时长是 20+10=3020+10 = 30 分钟。 在这30分钟内从甲站发出的车,王先生都可能遇到。 发车间隔5分钟,所以发车次数是 305=6\lfloor\frac{30}{5}\rfloor = 6。 但是发车问题是端点问题,遇车次数 =总时长发车间隔+1=20+105+1= \frac{\text{总时长}}{\text{发车间隔}} + 1 = \frac{20+10}{5} + 1? 不对。 应该是在王先生出发时,已经在路上的车 + 王先生在路上时,新发的车。

  • 已经在路上的车:电车走全程20分钟,发车间隔5分钟,所以路上有 20/5=420/5=4 辆车。
  • 王先生路上10分钟,新发的车有 10/5=210/5=2 辆。
  • 总共 4+2=64+2=6 辆。
  • 如果王先生出发时,正好有一辆车到站,同时有一辆车发车,那么能遇到 4+1+2=74+1+2 = 7 辆?
  • 设王先生出发的时刻为t=0。他在 t=10 到达甲站。
  • 电车在 tk=5kt_k = -5k (k为整数) 从甲站出发。
  • 要相遇,电车必须在王先生出发后(t>0)还没到乙站。
  • 即电车的到达时间 τk+20>0\tau_k + 20 > 0. τk\tau_k是电车的出发时间。
  • 也要在王先生到达甲站前(t<10)从甲站出发。即 τk<10\tau_k < 10
  • 所以 20<τk<10-20 < \tau_k < 10
  • τk\tau_k 是5的倍数,所以可以是 15,10,5,0,5-15, -10, -5, 0, 5。共5辆。
  • 如果是最多,那么王先生出发时,正好有一辆车到站,出发时间是 -20。那就能遇到。
  • 20,15,10,5,0,5-20, -15, -10, -5, 0, 5。共6辆。如果王先生到甲站时,正好有一辆车从甲站出发,出发时间是10,那么也算遇到。所以是7辆。 20,15,10,5,0,5,10-20, -15, -10, -5, 0, 5, 10。共7辆。选择C。

详细思路 电车的速度

v电车=20 km20 min=1 km/min=60 km/hv_{\text{电车}}=\frac{20\ \text{km}}{20\ \text{min}}=1\ \text{km/min}=60\ \text{km/h}

王先生的速度

v=120 km/h=2 km/minv_{\text{王}}=120\ \text{km/h} = 2\ \text{km/min}

王先生从乙站到甲站的时间

t=20 km2 km/min=10 mint_{\text{王}}=\frac{20\ \text{km}}{2\ \text{km/min}}=10\ \text{min}

设王先生出发时刻为 t=0t=0,则他行驶的时间区间为 [0,10][0, 10]。 一辆电车从甲站出发,要与王先生相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电车在王先生到达甲站(t=10t=10)之前出发。
  2. 电车在王先生从乙站出发(t=0t=0)之后才到达乙站。

设电车出发时刻为 τ\tau。 条件1: τ10\tau \le 10。 电车到达乙站的时刻是 τ+20\tau+20。 条件2: τ+200    τ20\tau+20 \ge 0 \implies \tau \ge -20。 所以,王先生能遇到的电车,其出发时刻 τ\tau 满足 20τ10-20 \le \tau \le 10。 电车每隔5分钟发车,所以可能的出发时刻为: 20,15,10,5,0,5,10-20, -15, -10, -5, 0, 5, 10。 共 7 辆车。


十二、换人坐车问题

①最短时间则两组同时抵达 ②同时抵达则步行路程与车来回路程比=速度比 ③如果同时抵达,两组人步行速度相同则步行路程也相同

--

例【较难】 甲、乙两班学生到离学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但只有一辆汽车,一次只能乘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尽快到达飞机场,两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先步行,同时出发,甲班学生在途中某次下车后再步行去飞机场,汽车则从某地立即返回接在途中步行的乙班学生,如果两班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速度是他们步行速度的7倍,那么汽车在距飞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学生,才能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飞机场?

  • A. 1.5
  • B. 2.4
  • C. 3.6
  • D. 4.8

解析 为了让两班学生同时到达,整个过程应该对称。甲班先坐车后走路,乙班先走路后坐车。他们走路的距离应该相等。 设步行速度为 vv,汽车速度为 7v7v。 设甲班在距离起点 dd 的地方下车,然后步行到终点。甲班步行了 24d24-d 的距离。 设乙班步行了 xx 的距离后上车。 为了对称,乙班上车的地点距离起点为 xx,甲班下车的地点距离终点也为 xx。所以 d=24xd = 24-x。 甲班下车点 DD 距起点 d=24xd=24-x。 汽车放下甲班后返回接乙班,相遇点为 MM。 从出发到在M点相遇:

  • 乙班用时 tM=xvt_M = \frac{x}{v}
  • 汽车用时 tM=d7v+dx7v=2dx7vt_M = \frac{d}{7v} + \frac{d-x}{7v} = \frac{2d-x}{7v}。 所以 xv=2dx7v    7x=2dx    8x=2d    d=4x\frac{x}{v} = \frac{2d-x}{7v} \implies 7x = 2d-x \implies 8x=2d \implies d=4x。 我们又有 d=24xd=24-x。 所以 4x=24x    5x=24    x=4.84x = 24-x \implies 5x=24 \implies x=4.8。 汽车返回接乙班学生的地方是D点,距离机场的距离是 xx。 所以是 4.8 km。选择 D。

详细解析 设学校为零点,机场在 24 km 处。记步行速度为 vv,汽车速度为 7v7v。 设汽车载甲班到点 DD (距离起点 dDd_D)后,甲班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乙班。 设汽车在点 MM (距离起点 dMd_M)接到乙班。 为了让总时间最短,甲乙两班应同时到达。

  • 甲班时间: TA=dD7v+24dDvT_A = \frac{d_D}{7v} + \frac{24-d_D}{v}
  • 乙班时间: TB=dMv+24dM7vT_B = \frac{d_M}{v} + \frac{24-d_M}{7v}

汽车从D返回到M的时间: tDM=dDdM7vt_{DM} = \frac{d_D-d_M}{7v}。 汽车从出发到D的时间: tD=dD7vt_D = \frac{d_D}{7v}。 乙班从出发到M的时间: tM=dMvt_M = \frac{d_M}{v}。 必须有 tM=tD+tDM=dD7v+dDdM7v=2dDdM7vt_M = t_D + t_{DM} = \frac{d_D}{7v} + \frac{d_D-d_M}{7v} = \frac{2d_D-d_M}{7v}。 所以 7dM=2dDdM    8dM=2dD    dD=4dM7d_M = 2d_D - d_M \implies 8d_M = 2d_D \implies d_D = 4d_M

两班同时到达: TA=TBT_A = T_B dD7v+24dDv=dMv+24dM7v\frac{d_D}{7v} + \frac{24-d_D}{v} = \frac{d_M}{v} + \frac{24-d_M}{7v} dD+7(24dD)7v=7dM+24dM7v\frac{d_D + 7(24-d_D)}{7v} = \frac{7d_M + 24-d_M}{7v} dD+1687dD=6dM+24d_D + 168 - 7d_D = 6d_M + 24 1686dD=6dM+24168 - 6d_D = 6d_M + 24 144=6dD+6dM    24=dD+dM144 = 6d_D + 6d_M \implies 24 = d_D + d_M 代入 dD=4dMd_D = 4d_M: 24=4dM+dM=5dM    dM=4.824 = 4d_M + d_M = 5d_M \implies d_M = 4.8 km。 dD=4×4.8=19.2d_D = 4 \times 4.8 = 19.2 km。 汽车在距飞机场 24dD=2419.2=4.824-d_D = 24-19.2=4.8 km处返回。


例【较难】 一群人游玩过后准备回家,但乘坐的两辆汽车中一辆突发故障,最后决定,将人分为A、B两组,A组人步行,B组人乘车,汽车行驶中途将B组人放下再返回来接A组人。已知路程全长150公里,A、B两组人步行的速度均为4公里/时,汽车行驶速度为48公里/时,若要保证全程耗费时间最少,则A组人步行的路程应为()公里。

  • A. 12
  • B. 15
  • C. 18
  • D. 20

解析 与上一题类似,要保证耗时最少,两组人应同时到达。 设步行速度 v=4v=4, 汽车速度 V=48V=48。总路程 D=150D=150。 设A组人步行了 xx 公里后上车。 对称地,B组人坐车 (Dx)(D-x) 公里后下车,然后步行 xx 公里。 B组下车的点距离起点 d=Dx=150xd = D-x = 150-x。 汽车从该点返回接A组,相遇点距离起点为 xx。 相遇所需时间相等:

  • A组步行时间: tA=xvt_A = \frac{x}{v}
  • 汽车行驶时间: tcar=dV+dxV=2dxVt_{car} = \frac{d}{V} + \frac{d-x}{V} = \frac{2d-x}{V} xv=2dxV    Vx=v(2dx)\frac{x}{v} = \frac{2d-x}{V} \implies Vx = v(2d-x) 48x=4(2(150x)x)=4(3002xx)=4(3003x)48x = 4(2(150-x)-x) = 4(300-2x-x) = 4(300-3x) 12x=3003x    15x=300    x=2012x = 300-3x \implies 15x = 300 \implies x=20。 A组人步行的路程为20公里。选择D。

详细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行程优化问题,其核心思想是“时间最短,则所有人同时到达”。如果任何一组人先到达,那么他们等待的时间就意味着总时间没有被最小化。

为了让A、B两组人同时到达终点,整个过程需要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A组人最开始步行的距离,应该等于B组人最后步行的距离。

让我们来设定变量:

  • 总路程 D=150D = 150 公里
  • 步行速度 v=4v_人 = 4 公里/时
  • 汽车速度 v=48v_车 = 48 公里/时
  • 设A组人步行的路程为 xx 公里。根据对称性,B组人最后也要步行 xx 公里。

现在我们来分析整个过程的时间线:

  1. 第一阶段:兵分两路

    • A组开始步行。
    • B组乘车前进。汽车行驶了 (150x)(150 - x) 公里的距离后,在某个点放下B组人。
    • B组下车后,开始向终点步行,他们需要步行的距离就是 xx 公里。
    • 汽车放下B组后,立刻掉头返回去接A组人。
  2. 第二阶段:汽车返回接A组

    • 在这段时间里,A组人一直在步行,汽车则在返回。它们会在某个点相遇。
    • 为了让总时间最短,这个相遇点必须是A组人步行路程的终点,也就是A组人总共只步行这一次。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式来求解 xx。关键点在于,从开始到A组人上车的那一刻,A组人所用的时间和汽车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

  • A组人用的时间:他们步行了 xx 公里。 时间 tA=xv=x4t_A = \frac{x}{v_人} = \frac{x}{4}

  • 汽车用的时间:汽车先载着B组行驶了 (150x)(150 - x) 公里,然后掉头返回,直到遇到A组人。A组人走了 xx 公里,汽车返回的距离就是 (150x)x=(1502x)(150 - x) - x = (150 - 2x) 公里。 时间 t=150xv+1502xv=3003x48t_车 = \frac{150 - x}{v_车} + \frac{150 - 2x}{v_车} = \frac{300 - 3x}{48}

因为时间相等,所以 tA=tt_A = t_车x4=3003x48\frac{x}{4} = \frac{300 - 3x}{48}

现在,我们来解这个方程:

  1. 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48: 12x=3003x12x = 300 - 3x
  2. 3x-3x 移到左边: 12x+3x=30012x + 3x = 300 15x=30015x = 300
  3. 解得 xxx=30015=20x = \frac{300}{15} = 20

因此,若要保证全程耗费时间最少,A组人步行的路程应为20公里。

验证:

  • A组步行20公里用时:20 km/4 km/h=520 \text{ km} / 4 \text{ km/h} = 5 小时。
  • 在这5小时里,汽车:
    • 送B组:行驶了 15020=130150 - 20 = 130 公里。用时 130/48130/48 小时。
    • 返回接A组:行驶了 13020=110130 - 20 = 110 公里。用时 110/48110/48 小时。
    • 汽车总用时:(130+110)/48=240/48=5(130 + 110) / 48 = 240 / 48 = 5 小时。
  • 在第5小时,汽车和A组在20公里处相遇,时间完全吻合。
  • 之后,汽车载着A组行驶剩下的 15020=130150 - 20 = 130 公里,用时 130/48130/48 小时。A组总用时为 5+130/48=(240+130)/48=370/487.715 + 130/48 = (240+130)/48 = 370/48 \approx 7.71 小时。
  • B组先乘车130公里(用时 130/48130/48 小时),再步行20公里(用时 20/4=520/4 = 5 小时)。B组总用时也是 130/48+5=370/48130/48 + 5 = 370/48 小时。
  • 两者同时到达,方案成立。

正确答案是 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