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基础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体系总览

知识速记

维度核心内容理论重点实践应用
商品理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量决定机制市场经济基础
价值理论价值规律+货币职能价格形成机制宏观调控依据
剩余价值资本本质+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重点内容核心要义易错警示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混淆劳动形态与价值创造
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误用个别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来源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混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手段,非制度属性对立化理解市场与计划

一、商品经济理论体系

商品经济定位

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商品二因素体系

商品属性具体内容决定因素相互关系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具体劳动创造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基础
交换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量决定价值的外在表现

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维度具体内容创造价值功能作用
具体劳动特定形式的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关系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社会关系体现
辩证关系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统一商品生产基础

价值量决定机制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价值 → 市场竞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社会价值 → 价值决定
劳动生产率 → 价值量变化 → 价格变动

二、货币与价值规律体系

货币职能体系

货币职能具体内容实现条件经济作用
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量观念货币价格标准制定
流通手段商品交换媒介现实货币交换便利实现
贮藏手段财富保存手段足值货币价值储存功能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工具信用关系债务清算手段

价值规律作用机制

作用表现具体内容实现方式市场结果
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优化价格波动引导供求平衡趋向
刺激作用技术进步推动竞争压力驱动劳动生产率提高
分化作用优胜劣汰实现市场竞争筛选资源效率提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资本本质分析

资本维度具体内容本质特征运动规律
资本定义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性价值增值运动
资本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循环性G-W...P...W'-G'
资本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性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体系

生产要素具体内容价值创造剥削机制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价值转移价值保存不发生价值增值
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再生产价值创造剩余价值源泉
剩余价值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价值增值剥削本质体现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指标维度计算公式经济意义相互关系
剩余价值率m' = m/v剥削程度反映剥削率
利润率p' = m/(c+v)资本增值率掩盖剥削程度
转化关系p' < m'形式掩盖本质现象与本质区别

四、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矛盾

资本积累机制

积累要素具体内容实现途径发展趋势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扩大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现有资本合并竞争信用杠杆垄断形成
积累后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必然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矛盾表现具体内容制度根源历史趋势
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关系阻碍
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落后性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社会主义代替
周期性危机相对过剩危机制度性缺陷制度变革要求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

基本经济制度体系

制度内容核心要义实现形式制度优势
公有制主体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主义方向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两个毫不动摇活力动力增强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公平统一

市场与政府关系

关系维度具体内容功能定位协调机制
市场作用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价格机制调节统一大市场
政府作用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公共服务保障有为政府
有机结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各展其长制度优势发挥

一、商品经济

  • (一)经济形态
    • 1.自然经济: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自给自足。
    • 2.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
  • (二)商品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 1.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有用性,是自然属性。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3.二者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三)劳动的二重性
    • 1.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2.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脑力体力的消耗。
  • (四)商品的价值量
    • 1.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的劳动时间。
    • 3.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

  • 1.含义: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 3.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三、价值规律

  •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2.主要作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四、剩余价值

  • 1.实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2.种类
    •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3)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得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五、资本

  • 1.概念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根据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 (2)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 (3)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m/v)
  • 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不仅是社会财富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 1.工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 2.利润: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3.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预付资本

七、资源配置的方式

  •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概念辨析

【例1】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不能同时存在 B.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只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

解析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D项错在“只有…一定…”。故选C。

答案:C

【例2】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前提条件是()

A.信用货币 B.足值货币 C.观念货币 D.通货膨胀

解析 贮藏手段要求货币自身具有价值,需足值货币。价值尺度可用观念货币,流通手段要求现实货币。故选B。

答案:B

【例3】价值规律的作用不包括()

A.自发调节社会生产比例 B.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C.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D.消除市场经济中的失灵

解析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自发作用,但不能自动消除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故选D。

答案:D

【例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由8小时延长至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仍为4小时,这种增加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解析 延长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属于绝对剩余价值。故选A。

答案:A

【例5】某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使单位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企业获得的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解析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外利润即超额剩余价值。故选C。

答案:C

【例6】在资本构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变资本能创造新价值 B.可变资本只是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不变资本只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D.两者都会直接产生剩余价值

解析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只转移价值;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能创造新价值并产生剩余价值。故选C。

答案:C

【例7】已知某生产周期内:不变资本c=80,可变资本v=20,剩余价值m=20。则()

A.剩余价值率m'为20% B.剩余价值率m'为100% C.利润率p'为40% D.利润率p'为25%

解析 m'=m/v=20/20=100%;p'=m/(c+v)=20/100=20%。故选B。

答案:B

【例8】某企业工作日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5小时。经技术进步,必要劳动时间降至4小时(工作日不变)。则剩余价值率由()

A.60%提高到100% B.40%提高到80% C.60%降低到50% D.40%降低到25%

解析 原m'=(8-5)/5=3/5=60%;新m'=(8-4)/4=4/4=100%。故选A。

答案:A

【例9】关于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关系,正确的是()

A.两者相等 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D.无法比较

解析 利润率以总资本为分母,剩余价值率以可变资本为分母,一般p'<m'。故选C。

答案:C

【例10】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的是()

A.计划属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市场属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制度性质的区分 C.市场经济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 D.计划经济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故选B。

答案:B

【例1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此消彼长 B.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坚持“一个毫不动摇” D.非公有制经济应受限制而非鼓励

解析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两个毫不动摇”。故选B。

答案:B

【例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本质上是()

A.工人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生产资料的价值

解析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故选B。

答案:B


真题精讲

【2025 国考】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实际的物质交换来实现的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劳动

D.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解析

A项错误,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项错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通过实际的物质交换来实现。

C项错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具体劳动说明的是劳动是什么样的,是怎样进行的;抽象劳动说明的是劳动的量的多少,劳动时间的长短。

D项正确,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