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民族、统战思想
学习目标
- 把握文化思想“突出特性—两个结合—文化使命—七个着力”的逻辑主线。
- 理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与政策体系。
- 明确统战工作“大统战格局”的制度安排与功能定位。
重点难点速览
- 重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两个结合的前提—结果—功能;“七个着力”。
- 难点:将文化自信、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战政策整合为一体的答题结构。
- 易错:将“守正”与“创新”割裂;把民族工作等同于少数民族单项工作。
一、文化思想
(一)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二)两个结合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
-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三)文化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里,我着重强调3点。
-
**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
**坚持守正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四)最新发展
2023年,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
(1)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2)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着力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7)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二、民族思想
(一)基本内容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用“十二个必须”提炼概括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2.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3.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4.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5.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6.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7.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9.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0.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11.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2.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改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2.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4.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最新发展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2.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3.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4.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5.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
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统战思想
(一)基本内容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为指导,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起来有以下12个方面。
-
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
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
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
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推动多党合作展现新气象、思想共识取得新提高、履职尽责展现新作为。
-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
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是前提,加强引导是关键,发挥作用是目的。
-
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发
-
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
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
-
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二)最新发展
政协75周年大会讲话
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人民政协要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实现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
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宗教人士的政治引领,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四、真题精讲
【2025联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关于“两个结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②“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③“两个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④“两个结合”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A.1
B.2
C.3
D.4
【答案】D
【解析】四项均为原文要点:①“结合”筑牢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②“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并开启广阔创新空间”;③“不是物理反应而是深刻‘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④“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5联考】重要领导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关于“守正”,说法正确的是()。
①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②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③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④守的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思路、话语、机制和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原文明确“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属于“创新”,非“守正”。
【2024山东省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②坚持各民族自信和独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和文化基础
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④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等共同体理念”“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共有精神家园”。②将“独立”置于各民族关系表述,偏离“多元一体、共同体”要求,非原意。
【2023联考】报告中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关于统一战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2022 年是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 100 周年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③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④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百年奋斗10 条历史经验之一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百年奋斗10条历史经验之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2022年为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②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④“坚持统一战线”被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十条历史经验”。③将五大统一战线的“先后”顺序表述错误,原序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2025联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关于统一战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②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
④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统战“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③强调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形成更广泛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符合港澳台和海外统战要求;④关键在于“求同存异”“团结—批评—团结”,在多样性中谋一致性。②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而非“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