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基础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串讲

马克思主义原理 练习题


一、基础概念与体系(单选)

  1.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最能概括其根本立场与方法的是()。
  • A. 实证主义与经验归纳
  • B. 唯心史观与道德理想
  • C.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D. 经验主义与工具理性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表述正确的是()。
  • A.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C. 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组成是学科层面的三者: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主要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 B.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
  • C. 英法德工人运动兴起
  • D. 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

答案:C
解析: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为创立提供阶级基础。

  1. 《共产党宣言》的重大历史意义,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标志唯物史观的创立
  • B. 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
  • C. 首次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
  • D. 系统解释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答案:B
解析:《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A为《德意志意识形态》,C为《资本论》核心。

  1. 马克思主义的四大本质特征不包括()。
  • A. 科学性
  • B. 人民性
  • C. 实践性
  • D. 神圣性

答案:D
解析:四大特征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单选)

  1.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外在推动
  • B. 静止具有绝对性,运动具有相对性
  • C. 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D. 静止否定运动

答案:C
解析:运动绝对、静止相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中,更为重要的一次是()。
  • A. 感性到理性
  • B. 理性到实践
  • C. 感性到实践
  • D. 直观到经验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飞跃是把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并接受检验,更为重要。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体现了()。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特殊性
  • C. 矛盾的不平衡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

答案:B
解析:方法论根源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 下列选项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一致的是()。
  • A.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 B. 积小胜为大胜,厚积而薄发
  • C. 内因决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答案:B
解析:强调量变积累与适时把握“度”促成飞跃。

  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
  • A. 简单重复
  • B. 线性递进
  • C. 扬弃
  • D. 循环往复

答案:C
解析:既克服又保留,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中,实践的作用不包括()。
  • A. 认识的来源
  • B. 认识发展的动力
  • C. 认识的目的
  • D.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E. 真理产生的唯一途径是思辨

答案:E
解析:E与实践观点相悖;其余四项皆为实践对认识的基本规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单选)

  1. 下列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只有促进作用
  • D.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案: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面貌(B正确,A错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它适应经济基础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D错误,但C表述片面)。此题为单选题,B最符合题意。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单选)

  1. 关于劳动二重性,正确的是()。
  • A. 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 B.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 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次不同劳动
  • D. 劳动二重性只存在于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 商品价值量由()决定。
  • A. 个别劳动时间
  •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C. 劳动者主观努力
  • D. 价格波动

答案:B
解析: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

  1. 价值规律的三大自发作用不包括()。
  • A. 自发调节社会生产比例
  • B.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 C.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 D. 自动消除市场失灵

答案:D
解析: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包括: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A);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C)。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而不是消除市场失灵(D)。

  1. 若将工作日由8小时延长至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4小时,属于()。
  • A. 绝对剩余价值
  • B. 相对剩余价值
  • C. 超额剩余价值
  • D. 平均利润

答案:A
解析:延长工作日、必要劳动不变,增加剩余劳动——绝对剩余价值。


五、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化(单选)

  1.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
  • B. 1848年革命
  • C. 1917年十月革命
  • D. 巴黎公社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论转化为现实。

  1.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A. 科学性
  • B. 实践性与开放性
  • C. 形而上学性
  • D. 封闭性

答案:B
解析:随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

  1. 下列与“守正创新”蕴含哲理最一致的是()。
  • A.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C.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D.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答案:A
解析:体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即扬弃中的守正与开新。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可知性
  • B. 可分性
  • C. 客观实在性
  • D. 运动性

答案:C
解析: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 意志越坚定越好
  • B. 从群众中来
  • C. 尊重客观规律与实际条件
  • D. 价值判断优先于事实判断

答案:C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1.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体现了()。
  • A. 联系的普遍性
  • B. 联系的多样性
  • C. 联系的有条件性
  • D. 联系的主观性

答案:A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1. 关于整体与部分,正确的是()。
  • A. 部分决定整体功能
  • B. 整体总是优于部分,无需考虑部分差异
  • C.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 D. 整体与部分无关

答案:C
解析:整体统帅部分,但应重视发挥关键部分作用。

  1. 关于本质与现象,正确的是()。
  • A. 现象总是虚假
  • B.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
  • C. 现象与本质毫无关联
  • D. 现象即本质

答案:B
解析:通过现象把握本质,需要科学方法揭示内在联系。

  1. 关于原因与结果,正确的是()。
  • A. 原因与结果可相互转化
  • B. 结果可以先于原因
  • C. 结果决定原因
  • D. 原因只指内部因素

答案:A
解析:在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中,特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 关于必然与偶然,正确的是()。
  • A. 必然排斥偶然
  • B. 偶然是认识错误
  • C. 偶然受必然制约并对必然的实现起作用
  • D. 偶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必然通过大量偶然实现,二者相互联结。

  1. 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关键在于()。
  • A. 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统一
  • B. 价值判断
  • C. 舆论支持
  • D. 理论正确性即可

答案:A
解析:具备必要客观条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转化。

  1.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 A. 绝对对立,互不相容
  • B.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相互制约
  • C. 同一性决定斗争性消失
  • D. 斗争性决定同一性消失

答案:B
解析: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关于内因与外因,正确的是()。
  • A. 外因起决定作用
  • B.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C. 内外因地位相同
  • D. 只要外因强大就能改变一切

答案:B
解析:内因决定性,外因是变化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

  1. 关于“质—量—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
  • B. 质是数量的外在表现
  • C. 量变必然阻止质变
  • D. 质变与量变毫无关系

答案:A
解析:量变积累到一定“度”会引发质变。

  1. 成语“过犹不及”体现了()。
  • A. 对立统一规律
  • B. 度的把握
  • C. 否定之否定
  • D. 历史继承性

答案:B
解析:强调适度原则与把握“度”的方法论意义。

  1.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 真理来源于权威
  • B. 真理内容不依赖主体意志
  • C. 真理只能由天才发现
  • D. 真理不需要检验

答案:B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 科学技术
  • B. 英雄人物
  • C. 社会基本矛盾
  • D. 政策导向

答案:C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科学技术是重要力量。

  1. 感性认识的主要特点是()。
  • A. 抽象、间接、反映本质
  • B. 直接、生动、反映现象
  • C. 推理、概括
  • D. 系统、全面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直接生动反映外部联系与现象。

  1. 理性认识的主要特点是()。
  • A. 依赖感觉直观
  • B. 反映事物本质与内在规律
  • C. 不需要实践基础
  • D. 等同于意见

答案:B
解析: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把握本质与规律。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B. 二者互不相干
  •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 社会意识没有任何作用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含义主要是()。
  • A. 生产关系不受人们意志影响
  •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 C. 生产力由生产关系创造
  • D. 生产关系是历史偶然产物

答案:B
解析: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相适应,否则会束缚生产力。

  1. 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 B. 政治法律制度
  • C. 社会分工
  • D. 生产力水平

答案:B
解析:政法制度及其相应的思想观念构成上层建筑。

  1. 关于商品二因素关系,正确的是()。
  •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
  • B. 使用价值是社会属性,价值是自然属性
  •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D. 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同

答案:C
解析: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二者对立统一。

  1.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 成正比
  • B. 成反比
  • C. 无关
  • D. 先正比后反比

答案:B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下降。

  1. 商品价值量由( )决定。
  • A. 个别劳动时间
  •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C. 劳动者辛苦程度
  • D. 价格水平

答案:B
解析: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 支付手段的实现依赖()。
  • A. 仅现金结算
  • B. 仅实物交换
  • C. 信用关系与延期支付安排
  • D. 物物交换

答案:C
解析:支付手段通过信用和清算关系实现。

  1. 资本的本质规定是()。
  • A. 一切货币
  • B. 一切生产资料
  • C.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D. 一切财富

答案:C
解析: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1. 工作日不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属于()。
  • A. 绝对剩余价值
  • B. 相对剩余价值
  • C. 超额剩余价值
  • D. 平均利润

答案:B
解析: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

  1. 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通常是()。
  • A. p′=m′
  • B. p′>m′
  • C. p′<m′
  • D. 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利润率以总资本为分母,通常小于剩余价值率。

  1. 工作日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为()。
  • A. 50%
  • B. 80%
  • C. 100%
  • D. 120%

答案:C
解析:m′=(12-6)/6=100%。

  1.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根源在于()。
  • A. 传统习俗
  • B.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中立性
  • C. 阶级斗争与反抗复辟的需要
  • D. 道德感召力不足

答案:C
解析:在阶级社会条件下,政权问题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1. 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
  • A. 1848年革命
  • B. 巴黎公社
  • C. 十月革命
  • D. 新中国成立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1871)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1.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通常需要()。
  • A. 足值金属货币
  • B. 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 C. 只能通过现金实物支付
  • D. 必须世界货币

答案:B
解析:价值尺度用于衡量商品价值,不需要现实货币,观念货币即可。

  1.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市场经济必然是资本主义
  • B. 计划经济必然是社会主义
  • C.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
  • D. 两者决定社会制度性质

答案:C
解析:计划与市场均为资源配置手段,非划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