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练习题
一、基础概念与体系(单选)
-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最能概括其根本立场与方法的是()。
- A. 实证主义与经验归纳
- B. 唯心史观与道德理想
- C.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D. 经验主义与工具理性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表述正确的是()。
- A.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C. 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组成是学科层面的三者: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主要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 B.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
- C. 英法德工人运动兴起
- D. 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
答案:C
解析: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舞台,为创立提供阶级基础。
- 《共产党宣言》的重大历史意义,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标志唯物史观的创立
- B. 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
- C. 首次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
- D. 系统解释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答案:B
解析:《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公开问世;A为《德意志意识形态》,C为《资本论》核心。
- 马克思主义的四大本质特征不包括()。
- A. 科学性
- B. 人民性
- C. 实践性
- D. 神圣性
答案:D
解析:四大特征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单选)
-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外在推动
- B. 静止具有绝对性,运动具有相对性
- C. 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D. 静止否定运动
答案:C
解析:运动绝对、静止相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中,更为重要的一次是()。
- A. 感性到理性
- B. 理性到实践
- C. 感性到实践
- D. 直观到经验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飞跃是把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并接受检验,更为重要。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体现了()。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特殊性
- C. 矛盾的不平衡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
答案:B
解析:方法论根源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下列选项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一致的是()。
- A.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 B. 积小胜为大胜,厚积而薄发
- C. 内因决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答案:B
解析:强调量变积累与适时把握“度”促成飞跃。
-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
- A. 简单重复
- B. 线性递进
- C. 扬弃
- D. 循环往复
答案:C
解析:既克服又保留,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中,实践的作用不包括()。
- A. 认识的来源
- B. 认识发展的动力
- C. 认识的目的
- D.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E. 真理产生的唯一途径是思辨
答案:E
解析:E与实践观点相悖;其余四项皆为实践对认识的基本规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单选)
- 下列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只有促进作用
- D.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案: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面貌(B正确,A错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它适应经济基础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D错误,但C表述片面)。此题为单选题,B最符合题意。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单选)
- 关于劳动二重性,正确的是()。
- A. 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 B.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 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次不同劳动
- D. 劳动二重性只存在于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商品价值量由()决定。
- A. 个别劳动时间
-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C. 劳动者主观努力
- D. 价格波动
答案:B
解析: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
- 价值规律的三大自发作用不包括()。
- A. 自发调节社会生产比例
- B.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 C.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 D. 自动消除市场失灵
答案:D
解析: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包括: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A);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C)。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而不是消除市场失灵(D)。
- 若将工作日由8小时延长至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4小时,属于()。
- A. 绝对剩余价值
- B. 相对剩余价值
- C. 超额剩余价值
- D. 平均利润
答案:A
解析:延长工作日、必要劳动不变,增加剩余劳动——绝对剩余价值。
五、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化(单选)
-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
- B. 1848年革命
- C. 1917年十月革命
- D. 巴黎公社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论转化为现实。
-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A. 科学性
- B. 实践性与开放性
- C. 形而上学性
- D. 封闭性
答案:B
解析:随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
- 下列与“守正创新”蕴含哲理最一致的是()。
- A.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C.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D.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答案:A
解析:体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即扬弃中的守正与开新。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可知性
- B. 可分性
- C. 客观实在性
- D. 运动性
答案:C
解析: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 意志越坚定越好
- B. 从群众中来
- C. 尊重客观规律与实际条件
- D. 价值判断优先于事实判断
答案:C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体现了()。
- A. 联系的普遍性
- B. 联系的多样性
- C. 联系的有条件性
- D. 联系的主观性
答案:A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 关于整体与部分,正确的是()。
- A. 部分决定整体功能
- B. 整体总是优于部分,无需考虑部分差异
- C.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 D. 整体与部分无关
答案:C
解析:整体统帅部分,但应重视发挥关键部分作用。
- 关于本质与现象,正确的是()。
- A. 现象总是虚假
- B.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
- C. 现象与本质毫无关联
- D. 现象即本质
答案:B
解析:通过现象把握本质,需要科学方法揭示内在联系。
- 关于原因与结果,正确的是()。
- A. 原因与结果可相互转化
- B. 结果可以先于原因
- C. 结果决定原因
- D. 原因只指内部因素
答案:A
解析:在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中,特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关于必然与偶然,正确的是()。
- A. 必然排斥偶然
- B. 偶然是认识错误
- C. 偶然受必然制约并对必然的实现起作用
- D. 偶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必然通过大量偶然实现,二者相互联结。
- 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关键在于()。
- A. 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统一
- B. 价值判断
- C. 舆论支持
- D. 理论正确性即可
答案:A
解析:具备必要客观条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转化。
-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 A. 绝对对立,互不相容
- B.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相互制约
- C. 同一性决定斗争性消失
- D. 斗争性决定同一性消失
答案:B
解析: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关于内因与外因,正确的是()。
- A. 外因起决定作用
- B.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C. 内外因地位相同
- D. 只要外因强大就能改变一切
答案:B
解析:内因决定性,外因是变化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
- 关于“质—量—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
- B. 质是数量的外在表现
- C. 量变必然阻止质变
- D. 质变与量变毫无关系
答案:A
解析:量变积累到一定“度”会引发质变。
- 成语“过犹不及”体现了()。
- A. 对立统一规律
- B. 度的把握
- C. 否定之否定
- D. 历史继承性
答案:B
解析:强调适度原则与把握“度”的方法论意义。
-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 真理来源于权威
- B. 真理内容不依赖主体意志
- C. 真理只能由天才发现
- D. 真理不需要检验
答案:B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 科学技术
- B. 英雄人物
- C. 社会基本矛盾
- D. 政策导向
答案:C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科学技术是重要力量。
- 感性认识的主要特点是()。
- A. 抽象、间接、反映本质
- B. 直接、生动、反映现象
- C. 推理、概括
- D. 系统、全面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直接生动反映外部联系与现象。
- 理性认识的主要特点是()。
- A. 依赖感觉直观
- B. 反映事物本质与内在规律
- C. 不需要实践基础
- D. 等同于意见
答案:B
解析: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把握本质与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B. 二者互不相干
-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 社会意识没有任何作用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含义主要是()。
- A. 生产关系不受人们意志影响
-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 C. 生产力由生产关系创造
- D. 生产关系是历史偶然产物
答案:B
解析: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相适应,否则会束缚生产力。
- 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 B. 政治法律制度
- C. 社会分工
- D. 生产力水平
答案:B
解析:政法制度及其相应的思想观念构成上层建筑。
- 关于商品二因素关系,正确的是()。
-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
- B. 使用价值是社会属性,价值是自然属性
-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D. 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同
答案:C
解析: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二者对立统一。
-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 成正比
- B. 成反比
- C. 无关
- D. 先正比后反比
答案:B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下降。
- 商品价值量由( )决定。
- A. 个别劳动时间
-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C. 劳动者辛苦程度
- D. 价格水平
答案:B
解析: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支付手段的实现依赖()。
- A. 仅现金结算
- B. 仅实物交换
- C. 信用关系与延期支付安排
- D. 物物交换
答案:C
解析:支付手段通过信用和清算关系实现。
- 资本的本质规定是()。
- A. 一切货币
- B. 一切生产资料
- C.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D. 一切财富
答案:C
解析: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 工作日不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属于()。
- A. 绝对剩余价值
- B. 相对剩余价值
- C. 超额剩余价值
- D. 平均利润
答案:B
解析: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
- 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通常是()。
- A. p′=m′
- B. p′>m′
- C. p′<m′
- D. 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利润率以总资本为分母,通常小于剩余价值率。
- 工作日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为()。
- A. 50%
- B. 80%
- C. 100%
- D. 120%
答案:C
解析:m′=(12-6)/6=100%。
-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根源在于()。
- A. 传统习俗
- B.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中立性
- C. 阶级斗争与反抗复辟的需要
- D. 道德感召力不足
答案:C
解析:在阶级社会条件下,政权问题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 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
- A. 1848年革命
- B. 巴黎公社
- C. 十月革命
- D. 新中国成立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1871)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通常需要()。
- A. 足值金属货币
- B. 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 C. 只能通过现金实物支付
- D. 必须世界货币
答案:B
解析:价值尺度用于衡量商品价值,不需要现实货币,观念货币即可。
-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市场经济必然是资本主义
- B. 计划经济必然是社会主义
- C.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
- D. 两者决定社会制度性质
答案:C
解析:计划与市场均为资源配置手段,非划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